首页> 中文学位 >空间经济视角下的增长极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6h】

空间经济视角下的增长极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

1.2.1 新经济地理学

1.2.2 集聚与扩散

1.2.3 增长极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和局限

第二章 增长极理论综述与应用现状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概述

2.1.1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2.1.2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2.2.1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2.2 艾伯特·赫希曼的区际不平衡增长理论

2.2.3 约翰·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对于增长极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2.3.1 增长极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

2.3.2 增长极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小结

第三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增长极理论

第一节 经济分析的空间视角

3.1.1 规模收益递增

3.1.2 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的垄断竞争模型

3.1.3 核心-边缘模型(CP模型)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增长极的解释逻辑

3.2.1 资源禀赋角度的区位理论

3.2.2 资源流动与市场集聚

3.2.3 资本流动使得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得到强化

3.2.4 人力资本的流动进一步强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增长极形成逻辑

3.2.1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3.2.2 内生的非对称性

3.2.3 区位的粘性

小结

第四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增长极的形成机理

第一节 理论模型概述

4.1.1 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

4.4.2 相关变量

第二节 增长极形成的理论推导

4.2.1 资本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4.2.2 北部资本份额与资本增长率

4.2.3 实际收入增长率与市场规模

4.2.4 国民收入区际收入分配与资本份额

4.2.5 资本份额与市场份额

4.2.6 创新中心

小结

第五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增长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人力资本对增长极的影响

5.1.1 人力资本的涵义

5.1.2 人力资本的主要功能

5.1.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意义

第二节 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对增长极的影响

5.2.1 节约交易成本

5.2.2 规模经济效应

5.2.3 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

5.2.4 持续创新效应

第三节 文化因素对增长极的影响

5.3.1 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5.3.2 文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性分析

第四节 其他影响因素

5.4.1 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

5.4.2 完善的基础设施

5.4.3 有效的政府引导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经济增长极”

第一节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经济增长极”

6.1.1 深圳特区

6.1.2 上海浦东新区

6.1.3 天津滨海新区

第二节 “三大增长极”的形成背景及历史使命

6.2.1 深圳特区-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6.2.2 浦东新区-推进体制改革,构建与国际经济对话的国际大都市圈

6.2.3 滨海新区-完善市场、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模式

第三节 “三大增长极”的功能作用比较

6.3.1 对外开放窗口功能

6.3.2 经济总量带动作用

6.3.3 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6.3.4 改革试验示范作用

第四节 “三大增长极”形成发展的经验启示

6.4.1 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

6.4.2 制度创新是增长极发展壮大的关键

6.4.3 必须很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小结

第七章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经济增长极

第一节 滨海新区的定位与使命

7.1.1 滨海新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7.1.2 滨海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区域战略意义

第二节 滨海新区增长极内涵及特性分析

7.2.1 国家大力支持,天津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相关省区市积极配合

7.2.2 区位及生态和资源优势明显

7.2.3 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7.2.4 区域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服务功能日益突出

7.2.5 综合创新能力比较强,示范带动作用比较大

第三节 滨海新区增长极作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7.3.1 经济规模还不够大

7.3.2 滨海新区二元结构特征比较明显

7.3.3 金融规模不足,金融创新相对滞后

7.3.4 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还不够高

7.3.5 滨海新区面上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还很重

小结

第八章 滨海新区发挥经济增长极作用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节 滨海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需要发挥的作用

8.1.1 改革开放示范作用

8.1.2 聚集整合作用

8.1.3 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节 滨海新区发挥经济增长极作用的主要传导机制

8.2.1 技术溢出机制

8.2.2 制度移植变迁机制

8.2.3 产业转移机制

第三节 发挥滨海新区经济增长极的对策与措施

8.3.1 完善产业集群,扩大经济总量

8.3.2 强化制度创新,搞好综合配套改革

8.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高地

8.3.4 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8.3.5 加强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当中,提出滨海新区已成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增长极”首次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在政府文件当中,它标志着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并开始参与到国民经济的研究与决策过程当中。
   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提出来的增长极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完善和发展,现已基本成型,其核心结论有二:一是经济发展无论从空间尺度(区域)还是从非空间尺度(产业部门)来讲,其发展都是非均衡的;二是增长极通过自身的发展,通过聚集和扩散效应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增长极战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增长级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上,多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的“中国版”增长极理论,如点轴开发理论、“牛肚子”理论、中心城市理论等;在实践上,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泛珠的建设等都体现了“中国版增长极理论”。不过,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活动的指导,基本上都以新古典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角度为基本假设的,少有从新经济地理学(或空间经济学)角度研究增长极理论的。本文试图将空间因素纳入增长极理论的研究,探讨了增长极的形成机制和增长极发展的根本动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试图把空间因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模型中,新经济地理学成了区域经济学向纵深拓展的全新视角。当克鲁格曼建立著名的核心一边缘模型(CP模型),把空间的概念引入到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当时,这种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理论模型和观点,以局部溢出模型为基础,证明了增长极的形成机制为“经济增长率→资本集中→市场规模→创新中心→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命题,并根据所证明的命题,总结出了增长极具有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大、市场规模大、区域创新中心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同时,本文还得出了富有政策性含义的结论:首先,在每一轮循环的过程当中,知识积累是上述四个因子循环累积的根本动因,故经济增长极的起始核心因素在于知识积累以及知识在区域内的溢出(外部性、共享性);其次,要有在以知识溢出为基础的通畅的循环关系,如果不存在这个因素,那么可以培养增长极,但它无法持续下去,而知识的积累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因此,强化区域内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再则,要形成这种循环累积因果链,则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加速这种循环累积过程的进行,是增长极不断自我强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正日趋完善,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主张,但是实证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实证研究多是基于西方发达地区或国家(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而展开的。本文以滨海新区为例,运用上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论证了其在国内经济系统当中已经具备了增长极的四个特征,并论证了滨海新区经济的增长与区域内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呈正相关性的命题。
   文章的最后,结合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增长极,提出了有关加强人力资本集聚和知识积累,寻求实现滨海新区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加大人才吸引、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研发成果转化速度,提高知识可获性: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区域文化、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吸收能力引入竞争机制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