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界域
【6h】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界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0.1.1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象的思考

0.1.2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的反思

0.1.3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趋势的审视

二、已有的研究

0.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历程

0.2.2 国内主要研究领域与观点梳理

0.2.3 国外主要研究领域与观点梳理

0.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概念界定

第一章 内在与超越的统一性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解读

第一节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现实理解

1.1.1 结合论

1.1.2 理论创新论

1.1.3 其它相关论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解析

1.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结构分析——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三重解构

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

1.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外在体现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阐释

1.3.1 内在性的理论定位

1.3.2 超越性的现实依据

1.3.3 内在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的探索

第一节 “实践——理论”式的实现路径

2.1.1 立足于实践阐发理论

2.1.2 理论逐渐偏离中国实际

2.1.3 “实践——理论”式实现路径选择的深层原因剖析

第二节 “理论——实践”式的实现路径

2.2.1 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

2.2.2 在“应用”与“结合”中走向“分离”

2.2.3 “理论——实践”式实现路径选择的深层原因剖析

第三节 “实践——理论——实践”式的实现路径

2.3.1 注重调查中国实际,并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咀嚼”理论

2.3.2 将理论之一般与中国实际之特殊相结合,探索特殊规律

2.3.3 “实践——理论——实践”式实现路径选择的深层原因剖析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2.4.1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2.4.2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

2.4.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

2.4.4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外环境

第三章 问题的凸显与表达:实践对发展理论的诉求

第一节 实践作为起点之缘由

3.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问题

3.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向

3.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特质

第二节 实践诉求之生成进路

3.2.1 认识与实践差异性存在:实践诉求生成之可能

3.2.2 辩证唯物主义视阈内理论与实践的演化

3.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实践诉求生成的具体路径

第三节 实践诉求之表达

3.3.1 实践诉求具体表达:矛盾的凸现与变迁

3.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践诉求表达

3.3.3 表达方式一:问题沉淀与过滤——“基本问题”的生成

3.3.4 表达方式二:非“基本问题”的演化

第四节 实践诉求之定位

3.4.1 共时性维度:在时代中定位

3.4.2 历时性维度:在历史中定位

3.4.3 现时性维度:在现实中定位

第四章 实践互动与理论创新:理论生成的四个环节

第一节 调查研究

4.1.1 调查研究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

4.1.2 调查研究实例枚举

4.1.3 作用一:明晰事实

4.1.4 作用二:统一思想

第二节 定点试验

4.2.1 定点试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4.2.2 定点试验实例枚举

4.2.3 作用一:降低运行风险

4.2.4 作用二:推动理论内生

第三节 经验汲取

4.3.1 总结实践经验

4.3.2 作用:理清关联关系

4.3.3 借鉴国际经验

4.3.4 作用:提取“共性”要素

第四节 理论提升

4.4.1 从经验到理性:理论生成的关键

4.4.2 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4.4.3 理论内部突破

第五章 学理·大众·现实:理论走向实践的三重转化

第一节 转化障碍

5.1.1 认知误区

5.1.2 认同障碍

5.1.3 利益阻滞

第二节 学理化

5.2.1 理论的内部分解

5.2.2 理论的内在建构

5.2.3 学理化双重效用

第三节 大众化

5.3.1 理论前提

5.3.2 实现路径

5.3.3 存在问题

5.3.4 对策分析

第四节 现实化

5.4.1 制度规约

5.4.2 政策转化

5.4.3 条件与限度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的整体思考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整体建构的有效链接

6.1.1 问题意识主导方向

6.1.2 整体建构相对滞后

6.1.3 二者的有效链接

第二节 理性选择与经验汲取的恰当契合

6.2.1 理性选择的回归

6.2.2 经验汲取的勃兴

6.2.3 二者的恰当契合

第三节 灵魂性与灵活性张力的适度制衡

6.3.1 张力的存在

6.3.2 限度的突破

6.3.3 正确的态度

结束语 历史与逻辑的方法论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路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设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化。本文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现路径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为中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一是,扩展了研究对象,不仅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看作一个理论发展问题,而且将其看做一个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理论演化到实践践行经过的一系列转化环节;二是,拓展了研究视野,不仅从宏观上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且注重微观和整体研究;三是,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国内许多学者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在论证过程中,本文将马克思主义怎样中国化这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章运用伊莫尔·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指出内在与超越的统一性存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只有在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正确地定位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怎样中国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文中运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马克思主义总的指导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实践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横向上、纵向上、现时性的三重矛盾。通过这三重矛盾的分析,推出内在与超越的统一性存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
  第二章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的探索做归纳和总结,反观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对其应具备的前提条件进行分析。选取了陈独秀、瞿秋白和毛泽东为个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以及学术著作中挖掘他们在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所遵循的路径。陈独秀遵循的是“实践—理论”的实现路径,瞿秋白遵循“理论—实践”的实现路径,毛泽东通过切身经历探索出来“实践—理论—实践”的实现路径。通过比较能够看出,“实践—理论—实践”是一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路径。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径才能正确而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第三章运用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理论对人民大众的实践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如何表达对理论发展的诉求等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实践为起点的缘由。其次,从哲学的角度对实践中如何生成发展理论的诉求等问题进行分析。再次,结合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实践诉求的表达方式,即“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生成与演化。从“基本问题”的生成和非“基本问题”的演化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针对的问题,不是研究者对文本的案头梳理,更不是考摘书本上的词句对理论的抽象演绎,而是历史条件和社会矛盾成熟的客观产物。最后,从共时性维度、历时性维度和现时性维度对如何定位实践诉求进行分析。
  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对实践诉求,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四个环节,调查研究、定点试验、经验汲取和理论提升。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接触客体,了解客体的主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澄清一些模糊的事实,而且能够统一思想。定点试验是解决问题的试验田,不仅能够降低理论运行风险,而且能够推进理论内生。经验总结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的台阶,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理清正向、强向关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生成提供充分的素材;借鉴国际经验,有利于提取“共性”要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探索搭建“共性”参照平台。理论提升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的最终环节,不仅能将粗糙的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而且可以将零散理论系统化。
  第五章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如何走向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着认知误区、认同障碍和利益阻滞三重障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后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理论在学术层面的演进与分解。演进让理论更加完善与深入,分解让理论越发通俗。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转换看似与理论的践行相隔甚远,但它却是理论继续被深化的必然,也是理论被大众理解的前提。二是理论在大众中的传播与吸收。只有得到大众认同,实践才可能得以进行,没有得到大众认同的理论,即使强制推行,也必将处处受到掣肘。三是理论在现实层面的转化与践行。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和政策才能让理论真正地转化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经过学理化、大众化和现实化多个环节最终融汇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
  第六章审视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的过程,对贯穿于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关于问题意识与整体建构的有效链接。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在问题意识引导下逐步推进,问题意识的贯穿能够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关注实践,贴近实践,但是问题意识的主导并不是尽善尽美,对问题的过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整体建构的相对滞后,如何建立问题意识与整体建构的有效链接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二是理性选择与经验汲取的恰当契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过程中贯穿着两种推动力量,一种是理性选择,一种是经验提升,二者交纵发展与恰当契合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理路,如何实现二者的恰当契合,避免由于一方偏执而造成的损失,是当前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灵魂性与灵活应用之间的张力制衡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另一方面要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把握灵魂性与灵活性之间张力的限度,避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结合”的偏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上六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历史与逻辑的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路向进行展望,提出如下观点,一是,注重微观领域的研究。研究方法需要由“宏大叙事”转变为“微观论证”,研究内容需要从历史事件先后顺序的机械重复转变为历史事件内部主次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二是,在研究视域上,由“中心”向“边缘”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还是以领导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对非核心人物和非重大历史事件等这些“边缘”性因素关注不够。与微观论证研究方法相契合,要求我们在研究视域上由“中心”向“边缘”拓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