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铁路客运专线(秦沈)后评价研究
【6h】

铁路客运专线(秦沈)后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绪论

1.1后评价研究的意义

1.2后评价研究的方法

1.3国内外现状和理论研究动态

1.3.1国外现状

1.3.2国外理论研究动态

1.3.3国内现状

1.3.4国内理论研究动态

1.3.5行业现状

1.4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

1.4.1铁路行业性质

1.4.2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特点

1.4.3客运专线建设项目后评价

1.5秦沈客运专线

1.5.1秦沈客运专线修建背景

1.5.2秦沈客运专线运营概况

1.5.3秦沈客运专线后评价意义

1.6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7论文结构框架

第2章秦沈客运专线客运量预测分析

2.1客运专线客运量相关因素分析

2.1.1影响客运专线客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2.1.2秦沈客运专线运量变化分析

2.2秦沈客运专线客运量预测理论与方法

2.2.1预测方法

2.2.2客运专线客运量预测理论

2.2.3客运专线运量灰色预测方法

2.2.4客运专线运量线性回归预测方法

2.3秦沈客运专线客运量预测

2.3.1秦沈客运专线客运量灰色预测

2.3.2秦沈客运专线客运量线性回归预测

2.3.3远期运量预测分析

2.4秦沈客运专线客运量预测分析

2.5小结

第3章秦沈客运专线效益分析及后评价指标研究

3.1外部性与内部性

3.1.1外部性影响分析

3.1.2内部性影响分析

3.1.3外部性与内部性综合影响分析

3.2铁路运输的外部性与内部性

3.2.1铁路运输企业内外部特性分析

3.2.2客运专线内外部界定

3.2.3客运专线内外部效益分析

3.3秦沈客运专线内外部效益分析

3.3.1秦沈客运专线内部效益

3.3.2秦沈客运专线直接外部效益

3.3.3秦沈客运专线间接外部效益

3.4影子价格和秦沈客运专线的外部效益计算

3.5秦沈客运专线后评价指标设置

3.5.1秦沈客运专线后评价指标体系

3.5.2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

3.6小结

第4章秦沈客运专线内部效益后评价

4.1秦沈客运专线修建和运营的效益后评价

4.2秦沈客运专线长期运营对其自身产生的效益后评价

4.3小结

第5章秦沈客运专线外部效益后评价

5.1秦沈客运专线直接外部效益后评价

5.1.1修建秦沈客运专线造成既有线货运量增加的效益后评价

5.1.2修建秦沈客运专线对通道中的其他线路进行有益补充后评价

5.2秦沈客运专线间接外部效益后评价

5.2.1秦沈客运专线长期持续运营对国家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后评价

5.2.2秦沈客运专线社会经济外部影响后评价

5.2.3秦沈客运专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后评价

5.2.4秦沈客运专线的环境影响后评价

5.2.5秦沈客运专线环境协调发展后评价

5.2.6秦沈客运专线的旅客附加效益后评价

5.3小结

第6章秦沈客运专线综合后评价

6.1综合评价方法

6.2基于熵权的铁路客运专线多属性综合后评价方法

6.2.1评价方法

6.2.2参数计算

6.2.3秦沈客运专线综合评价

6.3基于层次分析的成功度评价法

6.3.1评价方法及参数计算

6.3.2成功度评价结论

6.5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6.6小结

结论和展望

1.本文的研究结论

2.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展开▼

摘要

客运专线是一种新兴的大运量、高速度的专门旅客运输系统,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客运专线的后评价方法,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和研究传统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客运专线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摒弃了传统的按生产部门分类讨论的方法,按照客运专线效益类别不同建立后评价指标集,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工程后评价。 论文以秦沈客运专线为例,探讨了客运专线后评价的特点和内容。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将客运专线按其客流性质和路网中的作用地位不同分类,采用多种预测方法预测客运专线客流数据,并结合实际客流量,对比可研中的预测,分析不同预测方法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 分析客运专线的各种效益,依据客运专线运营企业的特点将其分为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提出按照性质不同的效益分类进行后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后评价指标体系。 (3) 讨论传统计算方法的重复计算问题,指出采用影子价格在计算中的作用和缺陷。 (4) 按照不同效益的内外部性质分别考评了客运专线的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结合秦沈客运专线实际情况和工程前期工作结论分别进行后评价及分析。 (5) 运用基于熵权的铁路客运专线多属性综合后评价方法对秦沈客运专线进行综合后评价,并采用成功度评价法进行对比评价,分析二者的差异及其产牛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