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政府部门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实证研究
【6h】

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政府部门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非政府组织界定

1.1.2非政府组织类型

1.1.3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法

1.4.1经验实证法

1.5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5.1结构安排

1.5.2技术路线

1.6本章小结

第2章信任与合作研究文献述评

2.1信任与信任机制

2.1.1信任的定义

2.1.2信任的维度

2.1.3信任的产生机制

2.2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2.2.1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

2.2.2合作的维度

2.2.3信任与合作的演化

2.3本章小结

第3章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3.1研究模型的构建

3.2被信任方特征对信任影响的假设与模型

3.2.1引言

3.2.2政府部门声誉和信任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2.3政府部门能力和信任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2.4概念模型的形成

3.3双方关系特征对信任影响的假设与模型

3.3.1引言

3.3.2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交往经验和信任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3.3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沟通和信任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3.4概念模型的形成

3.4制度特征对信任影响的假设与模型

3.4.1引言

3.4.2制度的公正与正义性和信任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4.3制度的完备与有效性和信任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4.4概念模型的形成

3.5不同类型信任相互影响的假设与模型

3.5.1引言

3.5.2不同类型信任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5.3概念模型的形成

3.6信任对合作影响的假设与模型

3.6.1引言

3.6.2信任与合作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6.3概念模型的形成

3.7不同类型合作相互影响的假设与模型

3.7.1引言

3.7.2不同类型合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假设

3.7.3概念模型的形成

3.8本章小结

第4章研究设计

4.1统计分析方法

4.1.1信度分析

4.1.2效度分析

4.1.3相关分析

4.1.4回归分析

4.1.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2问卷设计与开发

4.2.1问卷设计

4.2.2问卷的变量与题项

4.3抽样设计

4.3.1抽样对象

4.3.2抽样方法

4.4本章小结

第5章数据分析与信度效度检验

5.1小样本(样本一)数据分析

5.1.1小样本结构描述

5.1.2小样本数据描述

5.1.3小样本信度分析

5.1.4小样本效度分析

5.2大样本(样本二)数据分析

5.2.1大样本结构描述

5.2.2大样本数据描述

5.2.3大样本信度分析

5.2.4大样本效度分析

5.3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1被信任方特征的CFA构念检验

5.3.2双方关系特征的CFA构念检验

5.3.3制度特征的CFA构念检验

5.3.4不同类型信任的CFA构念检验

5.3.5不同合作类型的CFA构念检验

5.3.6理论模型的CFA检验

5.4本章小结

第6章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

6.1被信任方特征对信任影响的假设检验

6.1.1被信任方特征与信任的相关分析

6.1.2被信任方特征与信任的回归分析

6.1.3被信任方特征与信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1.4小结

6.2双方关系特征对信任影响的假设检验

6.2.1双方关系特征与信任的相关分析

6.2.2双方关系特征与信任的回归分析

6.2.3双方关系特征与信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2.4小结

6.3制度特征对信任影响的假设假设检验

6.3.1制度特征与信任的相关分析

6.3.2制度特征与信任的回归分析

6.3.3制度特征与信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3.4小结

6.4不同类型信任相互影响的假设检验

6.4.1不同类型信任的相关分析

6.4.2不同类型信任的回归分析

6.4.3不同类型信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4小结

6.5信任对合作影响的假设检验

6.5.1信任与合作的相关分析

6.5.2信任与合作的回归分析

6.5.3信任与合作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5.4小结

6.6不同类型合作相互影响的假设检验

6.6.1不同类型合作的相关分析

6.6.2不同类型合作的回归分析

6.6.3不同类型合作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6.4小结

6.7本章小结

6.7.1研究假设的相关分析验证

6.7.2研究假设的回归分析验证

6.7.3研究假设的结构方程分析验证

第7章研究结论与学术贡献

7.1研究结论

7.1.1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信任产生机制

7.1.2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信任与合作关系

7.2学术贡献和现实意义

7.2.1学术贡献

7.2.2现实意义

7.3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7.3.1研究局限

7.3.2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调查问卷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间信任与合作关系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展开▼

摘要

随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NGO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NGO与政府部门之间信任与合作关系模型依然很难见到。实践中,中国NGO与政府部门整体信任度依然偏低,阻碍了合作的发展。其中,NGO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学界和政界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利于促进NGO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NGO的视角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探讨如何建立对政府的信任与合作。首先,就是要界定信任、划分信任的维度,建立信任的形成机制;其次,界定合作、划分合作的维度,建立信任产生合作的路径。针对这些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和经验为出发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在中国大陆活动的NGO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信任与和合作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上给NGO和政府提供建立信任与合作的框架性指导意见。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本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对政府部门信任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部门特征(声誉和能力)、双方关系特征(交往经验和沟通)、制度特征(公正与正义性、完备与有效性),而信任分为计算型信任、关系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等三个维度,合作分为计算型合作、关系型合作和制度型合作等三个维度。信任的前因作为自变量、信任的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合作的维度作为因变量就构成了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型。其中,信任的前因与信任的各维度就构成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的信任形成机制,而信任的三个维度和合作的三个维度就构成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信任与合作的演化机制。信任形成机制和信任与合作的演化机制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型。 为了研究的方便,上述理论模型被分为六个子模型分别进行研究,即政府部门特征对信任影响模型、双方关系特征对信任影响模型、制度特征对信任影响模型、不同类型信任相互影响模型、信任对合作影响模型、不同类型合作相互影响模型。根据模型研究的需要,在研究设计的时候,统计方法主要选择了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在确定了问卷和抽样对象、抽样方法之后,先后进行了小样本数据分析和大样本数据分析,最后进行了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SPSS11.5和AMOS5.0软件工具分析数据,对所有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计算型信任、关系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分别来自不同的原因,同时,这三种类型的信任又通过不同路径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合作。研究结论不仅揭示了NGO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而且也纠正了学术界部分研究人员和少数政府人员对NGO与政府部门之间信任与合作的忽视与质疑。研究不仅对中国NGO与政府部门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而且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1)建立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信任与合作关系模型,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包括信任的前因、信任与合作等变量。本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将信任划分为计算型信任、关系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将合作划分为计算型合作、关系型合作和制度型合作。基于此,本研究从政府组织特征、双方关系特征、制度特征三个方面,探讨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的信任形成机制。同时,本研究从非政府组织的视角,考察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信任与合作的演化路径与匹配方式。(2)通过经验实证研究验证了NGO与政府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计算型信任、关系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原因,包括声誉、能力、交往经验、沟通、公正与正义性、完备与有效性、计算型信任、制度型信任。同时,计算型合作、关系型合作和制度型合作分别由计算型信任、关系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通过不同路径演化而来的。(3)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两个与传统理论不同的结论:其一,在一定程度上,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关系型信任同制度的完备与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型合作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关系型信任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