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矿化垃圾作回灌型准好氧生活垃圾填埋场日覆盖层的实验研究
【6h】

矿化垃圾作回灌型准好氧生活垃圾填埋场日覆盖层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选题背景

1.2垃圾填埋场覆盖层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常见覆盖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矿化垃圾作覆盖层的研究进展

1.3.3各种覆盖材料的优劣对比

1.4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研究目的

1.4.2研究内容

1.4.3技术路线

第2章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垃圾降解机理与矿化垃圾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2.1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垃圾降解机理

2.1.1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的结构及优势

2.1.2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的垃圾降解机理

2.2矿化垃圾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2.2.1矿化垃圾作为处理介质的优势

2.2.2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机理

第3章 矿化垃圾和砂土基本性质的测定

3.1实验目的

3.2实验材料和方法

3.3矿化垃圾和砂土的物理学、化学基本性质

3.3.1矿化垃圾的粒度分布

3.3.2不同粒度矿化垃圾的孔隙度和渗透系数

3.3.3矿化垃圾和砂土的含水率和烧失量

3.3.4矿化垃圾和砂土浸提液的电导率、pH值

3.4矿化垃圾的微生物学性质

3.5矿化垃圾和砂土的吸附性能

3.5.1实验仪器及样品

3.5.2实验步骤

3.5.3实验结果及分析

3.6砂土和矿化垃圾传统功能对比

3.7本章小结

第4章砂土和不同粒度矿化垃圾作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的日覆土的研究

4.1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4.1.1实验目的

4.1.2实验装置

4.1.3实验生活垃圾样品及装填

4.1.4实验运行方式

4.1.5实验监测与监测方法

4.2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渗滤液产量的分析

4.2.2砂土和不同粒度矿化垃圾对pH变化趋势的比较

4.2.3砂土和不同粒度矿化垃圾对COD的去除率的比较

4.2.4砂土和不同粒度矿化垃圾对氮素化合物变化趋势比较

4.3本章小结

第5章不同厚度矿化垃圾作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的日覆盖材料的研究

5.1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5.1.1实验目的

5.1.2实验装置

5.1.3实验生活垃圾样品及装填

5.1.4实验运行方式

5.1.5实验监测与监测方法

5.2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渗滤液产量的分析

5.2.2不同厚度矿化垃圾对pH变化趋势的比较

5.2.3不同粒度矿化垃圾对COD变化趋势比较

5.2.4不同粒度矿化垃圾对氮素化合物变化趋势比较

5.3本章小结

第6章不同装填结构对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去除规律的研究

6.1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6.1.1实验目的

6.1.2实验装置

6.1.3实验生活垃圾样品及装填

6.1.4实验运行方式

6.1.5实验监测与监测方法

6.2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渗滤液产量的分析

6.2.2不同装填结构对pH变化趋势的比较

6.2.3不同装填结构对COD变化趋势比较

6.2.4不同装填结构对氮素化合物变化趋势比较

6.3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 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国内填埋场主要采用砂土或粘土等细粒物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日覆土,易造成运行成本等经济上的浪费,同时在技术实施上也存在问题,所以日覆土的选择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德阳市堆肥场二次发酵后自然风干堆肥垃圾作为矿化垃圾进行了实验室室内模拟研究。通过测定对砂土和矿化垃圾细料的基本性质,对比了两者作日覆土对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的异同点。进而通过垃圾柱模拟实验(不同装填粒度、不同装填厚度和不同装填结构)确定了矿化垃圾作日覆土的最佳粒度、最佳厚度和最优结构。最终初步为矿化垃圾作回灌型准好氧生活垃圾填埋场日覆土的新方向。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矿化垃圾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及pH调节能力,其渗透系数比砂土小,均衡回灌渗滤液流动的能力更强。经过筛分后的矿化垃圾细料可作为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的日覆盖材料,除了具有日覆盖材料的常规功能外,还有净化渗滤液的作用;矿化垃圾对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优于普通砂土。最优粒度实验筛选出粒度为d≤3mm的矿化垃圾对COD和氮污染物的去除率较其他粒度好。以d≤3mm的矿化垃圾进行最优厚度实验,综合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表明13cm厚度的矿化垃圾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其他厚度。将粒度为d≤3mm的矿化垃圾按最优日覆土厚度13cm进行最优结构实验,表明双层结构对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略优于单层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筛分后的矿化垃圾细料可作为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的日覆土,其不仅具有常规日覆盖土除臭隔蝇等作用外,还对渗滤液有一定的净化效果。本研究为准好氧生活垃圾填埋场日覆盖材料的选择提出了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