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法交传中文化内涵字句的处理——以2012年12月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讲故事的人》为例
【6h】

中法交传中文化内涵字句的处理——以2012年12月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讲故事的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学性演讲汉法口译特点

(一)演讲类交替传译的特点

(二)文学性文本口译的独特性

第二章 案例分析

(一)介绍案例

(二)分析原因

1. 译者对演讲者语言风格了解不足

2. 译者个人口译能力不足

3. 译者对文学性演讲翻译的了解不够

第三章 应对策略

(一)针对准备过程

(二)针对译者本身的能力

1. 从短期来看

2. 从长期来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莫言在瑞典学院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

附录2 部分莫言演讲选段的笔译对照

展开▼

摘要

今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五十年来,中法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同时,随着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非交流的步伐也日益加快。而在非洲,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二十个国家使用法语或将法语作为其官方语言。所以,法语和汉语两者的翻译也变得更加重要。翻译作为推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中欧与中非各国的交流。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中法口译和笔译。就文学性文本的翻译而言,有大量的法语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但是文学性的演讲类文本,一般来说即作家的演讲稿,却有其特殊性。因为,就其文本种类而言,它是归于实用性文本之列。但是就其内容和语言来说,却有文学的特点。这便是其特殊性所在之处。目前对于此类演讲稿,并没有太多的研究。
  因此,笔者节选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瑞典学院领奖时发表的演讲稿《讲故事的人》,并进行中到法的口译实践。通过录音来反复研究,将出现的问题分为三类:1,对演讲者的背景和讲话特点了解不足;2,译者个人的法语水平原因;3,对于文学性演讲的特点的认识是否充分。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使得在做此类翻译的时候,行文得以更加流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