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被压迫“他者”的沉默书写——库切小说的文化与生命伦理解读
【6h】

被压迫“他者”的沉默书写——库切小说的文化与生命伦理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ments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Introduction

1.The Critical Responses to J.M.Coetzee

2.The Issue of Silence as a Research Focus

3.Theoretical Foundations

4.The Arguments and Layout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Ⅰ Silent Blacks and Castrated Discourse Power:Foe

1.Oppressed Africans as the Silent Other

2.Failure of Western Language to Reveal the Truth of Silence

3.Silence as a Refusal to Colonialism

4.Silent Cry far Justice

Chapter Ⅱ Afrikaners’ Silence and Racial Retrography:Disgrace

1.Afrikanners as the Silent Other

2.Reversed Identity of the Silent Other

3.The Silence of Afrikaners as a Compromise

4.Reconciliation as a Salvation for the Silent

Chapter Ⅲ Women’s Silence and Gender Oppression:In the Heart of Country

1.Marginalized Women as the Silent Other

2.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Body against the Silent Voice

3.The Muffled Voice as a Way of Fighting Back

4.Silent Appeal for Equality

Chapter Ⅳ \Diasporic Intellectuals’ Aphasia and Existential Dilemma:Youth

1.Diasporic Intellectuals as the Silent Other

2.The Existential Dilemma of the Silent Intellectuals

3.Silence as a Strategy of Subversion

4.A Silent Quest for Mutual Respect

Chapter Ⅴ Congenital Silencer and Ethical Reason:The Lives of Animals

1.The Silent Animals as the Oppressed Other

2.Reflections on Western Disregard for Animal Silence

3.Silence as a Way of Deconstructing Human-centrism

4.Silent Appeal for Animal/Human Symbiosi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约翰·麦斯威尔·库切(J.M.Coetzee,1940-)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两度荣获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作为南非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所关注的主要是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状态下南非人的生存境遇。他在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角色大多都是身体、精神或心理失常、甚至是几近失语、无声沉默的弱势群体。瑞典学院曾经这样评价:在关键时刻,库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站在他们自己背后,沉默不语,一动不动。也就是说,这些人物置身于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兴与衰的南非社会环境下,身处充满压迫和歧视的困境时,经常处于某种消极不抗争的宿命状态。此外,库切本人性情孤僻、不苟言笑,在媒体面前一直表现得非常谨慎和低调,所以经常被看成是一位对南非社会现状和政治现实保持“沉默”的“逃避者”。评论界对库切本人的“沉默”及其小说中的“逃避”主题颇多微词。库切对南非社会现状的描绘被认为是对南非“现代文明”的诋毁,因此迫于各种现实压力不得不离开南非。库切虽然属于后殖民主义作者阵营,但是他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消极”、“逃避”或“沉默”的角色经常被指责为将弱势的“他者”排挤出自我言说的话语权之外,因而对殖民主义并不具有很强的“解构性”。关于是否应该由开明的西方知识分子替处于弱势的“他者”说话,以及他们是否有能力为他们代言,批评界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如果把库切的“沉默”看成是对现实压迫的最后反抗,是对主流话语权力的无声抵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而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库切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倾向,以及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本论文选择库切不同时期创作的五部小说,即《内陆深处》(1977)、《福》(1986)、《耻》(1999)、《动物的生命》(1999)和《青春》(2002),以后殖民主义批评中的“他者”理论为基点,结合库切本人所推崇的“生命伦理观”,对这些作品中处于“沉默”状态的受压迫“他者”进行解读,试图探讨库切的后殖民主题思想倾向及其小说创作特色。本论文通过剖析这些“沉默”的被压迫者的各种外在表现,从更为广阔的文化与伦理视角中去解读“他者”“沉默”的原因,探讨库切是怎样把“沉默”变作“他者”抵抗、解构与颠覆各种话语霸权(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男权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的武器。
  本论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导论部分简述国内外库切研究现状,回顾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沉默”及其功能的界定,梳理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他者”与伦理学批评中的“生命伦理”等概念的理论内涵,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正文五章分别论述库切五部小说所呈现的不同“沉默”主题:黑人的沉默、殖民者后裔的沉默、女性的沉默、流散知识分子的沉默,以及动物的沉默。本论文把库切小说中的沉默形象置于后殖民“他者”理论中进行探讨和分析,指出这些沉默角色虽然普通平凡,但个个都有独特的个性,他们的生存境遇各不相同,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点:面临困境时都选择“沉默”。虽然不同的沉默“他者”通过各自的沉默方式传达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但不同的沉默者通过各自的沉默传递了同样的信息:“沉默”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颠覆权威、反抗压迫的武器;被压迫的“他者”的“沉默”也体现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表达了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一章探讨了库切小说《福》中饱受殖民与种族压迫的黑人的“沉默”及其所隐含的文化和伦理内涵。《福》是库切对丹尼尔·笛福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仿写。库切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星期五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南非黑人的人物角色。他专门强调了星期五的黑人种族属性,其目的是把星期五置入南非这个特殊的社会语境中,来暗示殖民者强加到非洲黑人身上的那种统治意识——他们自视优越的统治意识。他们将黑人看作是愚昧低贱、没有意识、可任意压迫和剥削的“他者”。他们因话语权被彻底“阉割”而处于无声“沉默”的状态。苏珊(白人殖民者)为破译星期五被割舌的真相,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其走出不能言语和书写的野蛮状态。然而,被压迫的“他者”却固守着自己的沉默,用不配合的态度拒绝了来自殖民者的所谓的普适“知识”和“真理”,因此“沉默”是南非黑人“他者”进行反抗的武器。他们试图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试图教化他们的殖民者的嘲讽。通过被压迫黑人的“沉默”,库切向殖民者权威发起了挑战,以此来呼唤正义,实现南非黑人生命尊严的自我拯救。
  第二章分析《耻》中南非殖民者后裔的“沉默”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和伦理内涵。白人殖民者及其后裔,在白人政权时代生活优越,享受着各种特权。但随着南非黑人当家作主的时代来临,白人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白人后裔被看作是旧时代的遗老遗少,伴随而来的是殖民者身份的沦落,尊严的丧失,他们已成为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新南非社会的“他者”。小说以隐晦而婉转的“性”作为贯穿《耻》的一条暗线,以此来实现“种族反写”,将黑人和白人生存境况进行置换,让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使黑人具有报复、支配和剥削白人的冲动和能力。面对自己在新南非所面临的困境,白人殖民者后裔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是正视历史与现实的表现。他们用沉默表达了他们的忏悔——施害者对受害者的忏悔,白人对黑人的忏悔,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忏悔。库切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消除西方主流话语中二元对立的种族等级思想,才能消除隔阂,最终实现不同种族的和谐共处。
  第三章剖析《内陆深处》中南非被压迫女性的“沉默”及其文化和伦理内涵。这部作品中的三个女性人物形象均是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男权制度压迫下的“他者”形象。玛格达的母亲是丈夫权威的服从者和受害者;玛格达是父亲权威的牺牲者;而黑人女性克莱思·安娜更是“他者”中的“他者”,她不仅遭受着来自殖民者男性和土著男性的双重压迫,而且还遭受着来自女性优越群体的压迫。面对各自的生存困境,三位女性都选择了“沉默”。然而,面对压迫时,女性“他者”们在沉默驯服的外表下却表达了不甘心沦为历史影子的抗争意识,并试图对男性权威以及白人殖民者的权威进行反抗和解构。通过书写三位女性人物的“沉默”,库切抗议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男权话语对女性主体性的多重压迫,试图还给女性应有的话语权,让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争取女性应有的权力与自由,最终实现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消解,重建男女之间平等合理的关系。
  第四章以库切描写流散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为研究对象,剖析南非流散知识分子的“沉默”的文化和伦理内涵。库切笔下的约翰如同库切本人一样在殖民地南非出生和长大,早年从南非逃离,来到西方白人世界接受高等教育。因为西方通常把自己的文化看作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文化则被贬抑为愚昧的“他者”文化。作为文化代表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相应地被“他者化”了。到底是倾向于宗主国,还是保持自己的本土意识;是找寻历史记忆还是重新书写历史;是维持自我的身份还是追寻他者的身份;是拥有权力话语还是患上失语症;这些问题成了主人公约翰所面对的两难选择。面对无法突破的生存困境,约翰选择了“沉默”。可以说,“沉默”是流散知识分子对困境的一种自我突围方式。库切试图颠覆西方中心文化霸权,致力于建立理性批判、自由平等的对话机制。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流散知识分子们都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相信从自身做起,终有一天世界会成为一个各种文化彼此包容,各国知识分子互相尊重的和谐家园。
  第五章以《动物的生命》为解读文本,从库切所倡导的生命伦理本质出发,揭示动物“他者”的沉默及其文化内涵。在强大、理性的人类面前,动物因不会说人类的语言而被认为是天生的“沉默者”。动物不是没有语言,也不是动物丧失了发声的能力,而是人类的越界之手强行封住了动物之口,剥夺了动物的话语权,使他们沦为挣扎于主流话语之外的“他者”。人类中心主义者以人类发展为标准,或者是以人类文化发展为标准来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行把自己的意识附加到动物身上,让宇宙其他生物的“他者”身份合理化、合法化,从而造就了人与动物的不平等。库切借动物的“沉默”之口,抨击了那些在他看来试图把人类中心主义推向最高峰的“虚假的理性”,进而树立一种“正确的理性”,为动物争取平等的权利。库切认为,要使他人也能够设身处地为动物着想,与任何别的生物共享生命的基质的话,那就需要看到人与动物的共性:生命本身。只有实现对动物“他者”生命意志的尊重,才能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成为可能。
  总之,“沉默”角色在库切的小说中不是以消极被动的传统形式呈现其面貌,也并非是库切把处于边缘地位的“他者”彻底从话语权中排挤出去,而是他为了唤起人们对“沉默”“他者”的关注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策略。库切小说角色的“沉默”一方面真实地表现了殖民暴力对南非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展示了“沉默”对解构殖民话语所具有的潜力,充分证明其作品倾向于后殖民阵营的特性。实质上,正是基于对西方霸权话语中潜在陷阱的深刻洞察,库切及其小说角色都具有了“沉默”的特点。库切用“沉默”表达了他对历史、现实、存在、生命等高度的伦理责任感,同时表现了“他者”们渴望自由平等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库切的“沉默”在于他不愿用霸权话语言说“他者”。不管库切所采用的“沉默”艺术策略是否有效,他的小说在主流话语中获得认可,其本身在事实上已经有力地喊出了沉默“他者”自己的声音,使得处于社会边缘、受压迫地位的“他者”不再沉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