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道G213线彻底关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6h】

国道G213线彻底关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彻底关沟流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4.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4.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泥石流形成条件

3.1 地形条件

3.1.1 形成区(清水区)

3.1.2 形成区(物源区)

3.1.3 流通堆积区

3.2 物源条件

3.2.1 崩滑堆积物源

3.2.2 沟道堆积物源

3.2.3 坡面侵蚀物源

3.2.4 泥石流物源的转化关系

3.3 水源条件

第4章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4.1 泥石流基本特征

4.1.1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危害性分析

4.1.2 泥石流各区段冲淤特征

4.1.3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

4.1.4 泥石流堵江情况分析

4.1.5 泥石流发生频率和规模

4.2 泥石流重度

4.3 泥石流流速

4.4 泥石流峰值流量

4.5 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

4.6 泥石流冲击力

第5章 泥石流防治措施研究

5.1 既有治理工程评述

5.2 防治目标原则

5.3 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

5.4 治理工程方案建议

5.5 治理工程部署思路

5.6 治理工程总体布置

5.7 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及推荐方案

5.7.1 技术可行性对比

5.7.2 实施效果的对比

5.7.3 工程投资对比

5.7.4 优选方案的确定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泥石流灾害因其暴发突然、运动迅速,常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5.12”汶川地震后,震区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物源,这使得震区泥石流的暴发更趋频繁和活跃。受地震的影响,研究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较震前有较大的变化,震前的相关知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研究的要求。因此,在对震区泥石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对震区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彻底关泥石流沟位于汶川县银杏乡,具有沟域面积较大,纵坡坡降大,受地震影响大,沟道物源丰富,水源条件好,危害对象多等特征,是典型的地震灾区大型泥石流沟。通过对彻底关泥石流的研究,得出该泥石流沟的主要特征有:
  1.危害程度大。彻底关沟泥石流威胁对象主要为G213彻底关大桥、在建都汶高速公路福堂隧道、岷江以及上游的华能太平驿电站,危害程度属特大型。
  2.沟道纵坡降大,流域内松散物源易于启动。彻底关流域面积为16.49km2,主沟长度6.2km,沟域形态呈树叶状,相对高差2381.5m,主沟平均纵坡降302‰。形成区部位沟道纵坡陡且沟道狭窄,而流通堆积区沟道较宽缓。
  3.现场调查物源点64个,物源类型为坡面侵蚀物源、崩塌堆积物源、沟道堆积物源。其中泥石流物源静储量为742.679万m3,动储量为194.525万m3。地震以后物源动储量大幅度增加,泥石流危险性也相应大大提高。
  4.根据彻底关沟泥石流的沟道条件及固体物源的分部特征,采取“以拦固为主,辅以护、排、疏”的综合治理工程,即中游稳坡固源工程(护脚墙)+中下游拦挡固源工程+桥位导流工程。
  5.2013年初该泥石流沟域治理工作已完成。同年7月10日发生强降雨过程,彻底关沟发生大型泥石流,已完成的治理工程措施起到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果,保障了都汶高速公路福堂隧道的安全及G213国道段区域内无於埋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