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传记电影的叙事分析
【6h】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传记电影的叙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始聚焦妇女解放问题。而自第一部女性传记电影《中华女儿》诞生以来,女性传记电影一直展现着女性在社会中不同的处境。上个世纪80年代女性导演崛起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女性传记电影。本文通过从女性形象、原型叙事、时空叙事和性别叙事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传记电影的研究,展示并梳理这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电影叙事,并以此展现中国妇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处境变化。 本文以1949年—2017年的中国女性传记电影为研究对象,整理出50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女性传记电影。一方面,本文通过归纳等方法整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电影时期中国女性传记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并对女性形象的嬗变进行详细的论述。另一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归纳法等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从原型叙事、时空叙事和性别叙三方面进行分析,展示出不同电影时期的叙事特点,并就成因进行分析,对前景有所展望。 本文包括以下5个章节,其各部分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传记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方面,相比国外,国内缺少优秀的女性传记电影。另一方面,学术界对女性传记电影缺少历史性梳理和系统性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对这两方面有所改善。此后,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 第二章对三个电影时期的中国女性传记电影成因和其中女性形象的发展、特点等作历史梳理。“十七年”电影时期的女性传记电影由于受政治影响,大部分女性在宏大政治叙事背景下化生为“花木兰”式形象,抛弃了性别属性。“新时期”电影时期女性传记电影中女性形象开始拾回性别身份,由于社会和女性本身根深蒂固的父权思想,导致大部分女性形象被囚禁于家庭角色,虽然萌生了独立和女权意识却又陷入迷惘之中。新世纪电影时期女性传记电影的女性呈现出职业化和立体化的特征,女性地位在一定程度得到提升,职业女性对女性家庭身份有了新的解读。另外以他者视角打破“十七年”电影时期“女英雄”形象,让银幕“女英雄”回归性别和人性。 第三章以荣格的经典原型理论分析女性传记电影中的代表电影。“十七年”电影时期中的女英雄与群众和神话传说中的神与人结构原型对应,“女英雄”成为一个神灵般的角色存在女性传记电影中,另外她们还被赋予了阶级属性,成为正义、智慧的符号。阮玲玉与“原罪”原型对应。阮玲玉根深蒂固的父权思想类似于“原罪”与生俱来的罪恶,而阮玲玉萌生的独立女性思想类似于“原罪”深层内涵中伊甸园中象征智慧的禁果。拥有独立女性思想的阮玲玉试图去找寻自己梦想的幸福,但是父权思想和父权社会并不容忍她的“智慧”,最终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川岛芳子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原型对应。川岛芳子的出生同狄俄尼索斯一样都是终身无法摆脱的悲剧种子,而幼时被送往日本,背负恢复日伪政权的川岛芳子一生流离,被养父夺取贞操后告别女性形象,为了活下来和父亲的愿望开始了间谍行为,都同狄俄尼索斯的经历和“狂欢”对应。 第四章从时间、空间叙事角度对中国女性传记电影展开分析,发现随着女性传记电影导演们的思考的深入和女性传记电影的发展,时空叙事已经彻底打破了简单的单一时间轴线上的画格空间展示,建立了多时间线程的强调心灵空间共鸣的非线形、复杂时空的叙事向度。本文对电影中涉及到的非线性叙事、复杂空间叙事和多重空间叙事与时空交错叙事进行分析论述。 第五章以性别政治理论对女性传记电影中涉及“他者”和女性情欲进行论述,并对性别政治的发展和是否终结等问题进行审视和论述。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弥补学术界对于女性传记电影的历史性研究和叙事研究的空缺,能帮助中国导演挖掘出更独特的女性人物原型并创作出优秀的女性传记电影。

著录项

  • 作者

    胡琳;

  •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 学科 新闻传播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简瑷;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 中国女性; 传记; 电影;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