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爱滋病的病理特征及其人口学效应——基于人口学视野的一项研究
【6h】

爱滋病的病理特征及其人口学效应——基于人口学视野的一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绪论

第一章我国爱滋病流行现状综述

第二章爱滋病的生物医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

第三章爱滋病产生和传播的人口学原因

第四章爱滋病在我国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原因分析

第五章爱滋病的人口学后果及其危险性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艾滋病(AIDSdisease),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是由于爱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它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流行已经演变为人类社会的一场灾难:短短25年时间,已经播散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数千万人口伤亡以及部分国家经济社会危机。艾滋病已对人口安全,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爱滋病问题是复杂和全方位的,涉及制度、文化、经济、人口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从微观看,它和个体行为息息相关,和导致特定行为发生的自然、社会原因密不可分;从宏观看,社会、家庭发展状况,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爱滋病传播的各个环节。爱滋病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社会生物性疾病,是生物病理状态和社会病理状态的结合。关于爱滋病的研究很多,如传播三模式论、社会文化动力说等等,但几乎没有说明这些问题:这个社会病的生物病理特征和社会人口问题是怎样结合发挥作用的?哪些社会的和人口的因素对爱滋病传播起作用,有多大作用?在已有的研究中,专门从人口学的角度来探讨该病的扩散路径的文章还不多。本文尝试从人口所处的自然、社会双重关系出发,运用医学、生理学、流行病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知识,探讨爱滋病的社会及生物病理学特征及其人口学效应,同时在分析人的社会行为基础上,理清疫情扩散的社会路径,揭示爱滋病现象的本质。我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此起彼伏,和疫情的快速扩散互相呼应,这构成我国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爱滋病的发生、流行机制和人口学效应,目的是为我国防治爱滋病、维护人口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爱滋病传播是在一定人口群体中发生的,从人口所处的双重关系看,疫情的扩散受到人口所处自然、社会两种关系的制约:一方面,从人口所处自然关系角度看,爱滋病的扩散和危害受到爱滋病病理特征的决定,例如,不可治愈性,潜伏期长、感染初期无症状以及感染途径的多样性等使几乎所有人群易感;另外,人口结构上也具有爱滋病的特征分布,表现在爱滋病人群在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的优势分布,爱滋病对人口结构的选择分布是由爱滋病病理特征和人的生理特征共同决定的。另一方面,从人口所处的社会关系角度看,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和经济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爱滋病传播的各个环节:人口流动是疫情扩散的重要一环,凡是导致人口流动加速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能加速爱滋病传播;爱滋病的发生与社会分层有一定关系,因为社会分层结构中人口再生产的分化,以及阶层结构的分化,可以引起底层的贫困人口数量扩大,而贫穷是爱滋病的一个社会经济易感因素;以性别歧视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宗教、习俗对性乱高危人群的发生和变动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构成了爱滋病的社会病理特征。爱滋病的感染和高危行为有很强的关联,不同的易感人群由于发生危险行为的差异,感染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爱滋病可被理解为一种行为病,爱滋病传播可被看作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各种社会问题在一种疾病上的外化,是不同易感人群之间社会行为的交叉感染、扩散过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变推动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在原有体制背景下所形成的价值观越来越难以找到现实生活的依托,而新的信仰和道德观念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制度缺失使所谓“道德滑坡”、“价值观错位”等成为社会成员中普遍发生的现象,社会制度、规范的变迁和控制力减弱构成人们尤其青少年群体发生吸毒、卖淫等高危行为的思想原因。 爱滋病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决定了爱滋病流行和危害效应的非同步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人口再生产的一系列效应。从家庭看,病毒携带者在无症状期间,经结婚生育,无意识将病毒传播给家人和后代,危及家庭人口再生产;对社会而言,早期的疫情扩散,对社会经济没有影响,不会引起重视。由于传播面不断扩大,传播模式转变导致一般人群的感染速度加快,爱滋病家庭增多,这些家庭的经济和人口再生产状况受疾病拖累日趋严重,家庭结构和功能受损。如果公共卫生体制和保障体制等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爱滋病家庭畸变或解体在所难免,社会爱滋病儿童不断增多,他们的生存质量下降,并给社会带来抚养、教育等诸多问题。 除了对家庭影响外,对人口质量和结构也有损害效应:高死亡率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降,以母婴传播为主的地区婴幼儿死亡率上升,家庭结构的破坏或解体使许多爱滋病儿童生存质量下降,他们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发展方面几乎都落后于同龄人;育龄人口的大量死亡还减慢人口增长率,使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加速老龄化,加重人口负担系数,拖累国民经济。WHO指出,近几年女性的感染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接近男性水平。这也可能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爱滋病的流行—人口生物学效应—人口社会效应三方面的作用机制表明,爱滋病流行不仅造成对人口本体的“生物学”伤害,最终也对人口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爱滋病问题的本质是:在个体行为原因上,爱滋病高危行为是人所处的生物和社会制约关系的失衡,以及社会病理状态造成的;在人口发展上,则表现为人口所处的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实质是现行制度安排难以保障对社会问题的控制。控制爱滋病就是如何保持人口所处的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的社会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协调问题。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包括文化、思想道德在内的社会结构都发生着快速变迁,还需要再建各种社会规范,并确保对人们行为的社会制约。基于此,在人口安全和爱滋病控制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二、论文创新之处 本文的写作是对笔者在硕士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研究的总结和升华,反映了三年理论研究的方向和感悟。应该说论文的观点主要是对既往观点的综合和扩展,并且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对阅读的书籍和材料进行归纳,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1选题首次从人口所处的双重关系视角探讨爱滋病的传播途径,将爱滋病的扩散问题从医学流行病学上剥离了出来,纳入人口学研究。以前,爱滋病与人口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爱滋病的人口效应方面的论述,而从人口的双重关系角度讨论爱滋病播散问题的文章,目前作者还没找到,因此,本文很可能是一次艰难而又富有挑战的探索。 2研究方法 突破了以前单独运用医学或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的局限。本文运用了人口学、社会学、社会生物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等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爱滋病的社会扩散机制及人口学后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运用流行病学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人口再生产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将医学生物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探讨爱滋病的高危行为。 3资料方面 本文在资料方面的创新有:根据爱滋病的扩散情况和国内外的统计数据及时更新有关数据,汲取了人口再生产理论的最新进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