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研究——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
【6h】

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研究——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第1章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1生态环境及其衡量指标

1.1.1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涵义

1.1.2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

1.2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2.1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分析

1.2.2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2章生态环境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2.1分析框架——外部效应及其公共风险的防范

2.1.1防范公共风险的公共产品属性界定

2.1.2外部效应及其公共风险的防范分析

2.2生态环境建设的外部效应及其环境风险分析

2.2.1资源环境领域的外部效应与环境风险防范

2.2.2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型外部效应及其环境风险分析

2.3生态环境建设的公共产品区域属性分析

2.3.1纠正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区域属性界定——以防范外部效应公共风险的受益范围为标准

2.3.2生态环境建设的公共产品区域属性界定——以防范环境风险的受益范围为标准

第3章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分析

3.1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涵义

3.1.1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的内涵

3.1.2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的外延

3.2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之运行机理

3.2.1财政补偿性供给机制运行的客观依据探讨

3.2.2两类财政供给机制运行的基本框架

3.2.3财政手段在生态环境建设供给中的运用

3.2.4生态环境建设的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3.3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国际考察

3.3.1美国保护森林等资源和污染控制的财政供给考察

3.3.2日本森林资源财政供给机制考察

3.3.3 OECD成员国环境保护的税费补偿供给考察

3.3.4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国际考察的启示

第4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规范分析

4.1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评述

4.1.1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概况

4.1.2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4.2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从地方性到区域性、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演进机理

4.2.1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悖论

4.2.2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地方性公共产品的财政供给机制缺失

4.2.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区域性和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最终形成

4.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规范框架

4.3.1财政供给的原则

4.3.2财政供给机制运行的基本框架

第5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现实考察

5.1生态环境建设及其财政供给机制的现状考察

5.1.1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财政投资及补偿

5.1.2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财政投资和补偿

5.1.3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财政投资与补偿

5.1.4资源开发(开采)环节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逆向补偿

5.1.5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人畜饮水的解困和安全

5.1.6环境污染治理的财政投资和补偿

5.2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现状评析

5.2.1现有财政供给机制的供给主体、特征、作用及其效益评价

5.2.2财政供给机制的问题评述

5.2.3财政供给机制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6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调整与完善

6.1总体思路

6.2两类财政供给机制的投资和补偿标准的核算框架

6.2.1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资性供给调整核算框架

6.2.2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补偿性供给调整核算框架

6.3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与完善

6.3.1重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公共管理体制的政府机构职能架构

6.3.2重定分税制中关于政府间生态环境建设事权和支出职责

6.3.3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和完善——纵向和横向的协调与均衡

6.3.4收入划分格局调整

6.4生态环境建设税收制度的调整与完善

6.4.1税收制度优化的总体思路

6.4.2税收制度的调整与构建

6.5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推进

6.5.1财政融资机制的拓展

6.5.2生态环境资源领域产权制度的逐步推进

6.6塑造廉价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

6.6.1不同发展功能区域干部考核机制的调整

6.6.2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从外部效应及其公共风险防范的视野,建立一个基于外部效应与其公共风险防范分析的新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将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到纠正环境资源领域的外部效应、防范其产生环境公共风险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研究,从而就为生态环境建设为什么是而且必须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政府防范和化解环境公共风险必然通过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来实现,由此展开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研究。进而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基础上提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规范框架,并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后,提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调整与完善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全文除去导论外分为六章,约15万余字。 第1章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章是全文的铺垫,在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及生态环境质量的衡量指标作了概要论述以后,从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我国在经济高增长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2章生态环境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界定分析。本文认为外部效应与公共风险有着紧密地联系,许多时候甚至具有直接的内在关联性。本文将外部效应按照产生主体分为市场型外部效应和政府型外部效应,认为市场型外部型和政府型外部效应(尤其是财政型外部效应)都可能导致公共风险,而环境资源领域的外部效应表现尤为突出,并可能引发和加剧环境公共风险,生态环境建设则是政府为防范外部效应环境公共风险而提供的公共产品,纠正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区域属性界定以防范外部效应公共风险的受益范围为标准,生态环境建设公共产品的地方性、区域性或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区域属性界定以防范外部效应环境公共风险的受益范围为标准。 第3章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分析。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的内涵是指政府为防范环境风险而提供生态环境建设这种公共产品时各级政府组成的实现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整体运行体系。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从其外延形式上,主要基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而言,按照防范某种环境风险的成本是否能向私人部门转嫁,分为财政投资性供给机制和补偿性供给机制两种类型,前者主要针对防范成本不能向私人部门转嫁的生态环境建设,后者针对防范成本能够向私人部门转嫁的生态环境建设。在探讨了补偿性供给机制运行的客观依据基础上,两类财政供给机制的运行机理从生产方式、财政手段运用和资源配置的政府间财政供给分配协调关系角度展开分析。 第4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了集生态环境脆弱性、人口贫困性、生态功能价值和资源价值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于一体的“三位一体”显著特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公共风险已经完成了由地方性到区域性、全国性的演变,因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也最终完成了由地方性到区域性再到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演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框架。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其财政供给主体必须以中央政府为核心和主导,形成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并存、兼容纵向和横向供给的职能格局,在财政供给的原则、供给方式和财政手段选择运用上都必须权衡各方利益。 第5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现实考察。本章从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资源开发开采环节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人畜饮水的解困和安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六个领域展开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其财政供给机制的现状考察,并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中央政府主导的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供给机制,但现行财政供给机制具有很大的国债依赖性、运行不稳定性、补偿不充足性、非长期高效性的特点,必须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一种长效、稳定的兼容各级政府纵向和区际间、流域间政府横向以及运用各种财政手段的财政供给机制。 第6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调整与完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的调整与完善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是:建立两类财政供给机制的投资和补偿核算框架,并在调整国内区域发展分工格局、形成生态和经济功能区域架构的基础上,从分税制及其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与完善、税收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推进、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等四个方面着手,循序渐进,构建和完善一个长效、稳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财政供给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