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川泸县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6h】

四川泸县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

2.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2.2.1 聚集-扩散理论

2.2.2 空间结构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人口流动理论

3.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发展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城镇化主要模式

3.1.1 英国的城镇化

3.1.2 美国的城镇化

3.2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3.2.1 拉美国家的城镇化

3.2.2 南亚国家的城镇化

3.3 国内先进地区的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3.3.1 苏南地区的城镇化

3.3.2 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

3.3.3 成都地区的城镇化

3.4 国内外先进经验对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3.4.1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4.2 解决好层次体系和规模的关系

3.4.3 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关系

4.四川泸县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

4.1 玄滩镇基本概况

4.2 玄滩镇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

4.3 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

4.3.1 城镇发展规划编制

4.3.2 城镇基础设施情况

4.3.3 主要产业建设情况

4.3.4 社会事业建设情况

4.3.5 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初步成果

4.4 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4.1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指导性不强

4.4.2 广大农民进城的愿望不高

4.4.3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素保障不足

4.4.4 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不足

5.玄滩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条件SWOT分析

5.1 玄滩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5.2 玄滩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劣势

5.3 玄滩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5.4 玄滩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6.推进四川泸县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规建合一,切实提高规划的指导性与成果质量

6.2 以人为本,大力消除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居民障碍

6.3 要素保障,努力破解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

6.4 产镇一体,大力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城市病”也伴随城镇化的发展不断涌现。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城镇化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发展水平上来,即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理,并首次将建设新型城镇化作为鲜明主题之一,传达出了两层意思:一是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二是要克服传统城镇化的弊病。国家层面上已经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地处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把“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作为实现“两个跨越”的战略之一,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泸州市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在四川省实现“两个率先”(即: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川滇黔渝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泸州市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分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乡镇4个等级,其中:重点镇包括玄滩镇、石洞镇、大渡口镇等33个镇。泸州市将这33个重点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分析研究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探讨中西部地区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四川省泸县玄滩镇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为国内外模式分析与发展经验借鉴,分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先进地区的城镇化三种模式;第四部分为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主要围绕玄滩镇基本情况、规划编制情况、进展情况展开;第五部分为玄滩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条件SWOT分析;最后,按照“弥补短板,突出长板”的思路,提出了推进玄滩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规建合一,切实提高规划的指导性与成果质量;二是以人为本,大力消除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障碍;三是要素保障,破解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四是产镇一体,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