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儒家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比较研究
【6h】

儒家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声明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儒家和谐社会思想

2.1 儒家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2 儒家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依据

2.3 儒家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容

2.4 儒家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

3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

3.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3.2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依据

3.3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内容

3.4 马克思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

4 儒家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比较

4.1 二者的相通性

4.2 二者的差异性

5 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5.1 把握社会现实,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设思想

5.2 正视矛盾,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的和谐提供物质保障

5.3 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当代社会主体的理想人格

5.4 在注重利益合理分配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伦理道德规范

5.5 在合理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儒家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无论是其产生的时间,还是其存在的空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儒家和谐社会思想产生于我国封建时期农业文明的土壤中,而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则产生于19世纪工业文明的西方。但二者都表达出对未来美好社会生活的一种希冀与向往。因此,儒家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与差异性。
  论文的第一章,从儒家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论文的第二章,具体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哲学依据、主要内容以及其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进行了介绍。论文的第三章,从二者的相通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比较。相通性表现在: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构建思想;注重以整体的思维视角,实现社会的和谐;强调以人为立足点,实现社会的和谐;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追求。差异性在于:产生的社会现实存在差异;思想性质本身存在差异;实现和谐的途径不同;思想理论的发展前景不同。论文的第四章,从二者给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角度,进行阐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