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育明星娱乐化报道及对策——以争议名人为例
【6h】

体育明星娱乐化报道及对策——以争议名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价值

1.1.1 论文选题依据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1.3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明星

1.4.2 媒介形象

1.4.3 “把关人”理论

1.4.4 体育新闻的媒体狂欢

1.5 论文创新点

2 体育名人的媒体塑造

2.1 媒体塑造的涵义和特征

2.1.1 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

2.1.2 “拟态环境”与“媒体塑造’’

2.2 体育名星的媒介形象塑造

2.2.1 体育名星的媒介形象

2.2.2 体育名星的媒介形象与社会价值

3 典型争议名人的案例分析

3.1 体坛争议名人的典型性

3.2 媒体对体育明星娱乐化报道现状

3.2.1 泳坛之秀年轻的孙杨

3.2.2 “速滑女皇”王濛

3.2.3 “跳水王子”田亮

3.2.4 篮球中锋王治郅

4 媒体对体育明星娱乐化报道及其原因分析

4.1 媒体对体育明星的娱乐化报道

4.1.1 标题的无限夸张是媒体吸引受众的第一要素

4.1.2 明亮绚丽的图片是媒体吸引受众的第二要素

4.1.3 以不同视角报道赛场新闻

4.2 媒体泛娱乐化背后的原因

4.3 媒体捧杀和棒杀式报道的症结所在

4.4 媒体对体育明星的娱乐狂欢和文化消费

5 媒体对体育名人报道的正确舆论导向

5.1 传媒的功能与价值导向

5.2 媒体的教育和奥林匹克榜样的塑造

5.2.1 媒体的教育功能

5.2.2 体育媒体奥林匹克榜样的塑造

5.3 媒体的公信力和“把关人”责任

5.3.1 媒体的公信力

5.3.2 媒体的“把关人”责任

5.4 媒体在体育名人报道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我国体坛名人从来都是此起彼伏,类似孙杨的体坛问题少年不在少数,像王漾、田亮、王治郅等体育名人,媒体对他们的报道也从不手软,捧杀和棒杀向来肆无忌惮。由于媒体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对体育明星的正负面报道无形中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媒体狂欢,实质上体现了我国媒体在体育报道中的政治化和娱乐化倾向。我国当前体育宣传报道方面,虚假新闻、恶性炒作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之路上,恶性炒作、虚假新闻、体育报道娱乐化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有着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至不乏严重损害中国体育形象之例,也与体育报道中的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奥运英雄是奥林匹克榜样的塑造,更多地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精神,不光是体育比赛,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实际上,孙杨他们的事件,本不属于娱乐报道范畴,但媒体的过度娱乐化使这些事件的社会意义、警示功能被冲淡、削弱了。
  本文从媒体对体育明星的娱乐报道现状入手,结合媒体泛娱乐化以及媒体聚光灯下体育偶像形象坍塌的实例分析,并结合孙杨无证驾车事件和孙杨微博道歉事件,将孙杨、王漾、田亮、王治郅等体坛问题明星做对比,找出媒体在体育名人成名前后的狂欢式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针对当前媒体对体育名人的棒杀和捧杀报道现状提出对策,实现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以剖析体坛问题名人成名以及负名的媒体责任。同时本文将结合传媒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传媒的宣传导向和大众传播在报道过程中如何做好文化“把关人”和“检测者”,赢得社会公信力,引导公众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提出建议。本文力图将典型案例与传播学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探究传媒对体育名人的正确报道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