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当代小说中知青形象流变的一条轨迹——从《征途》到《黄金时代》
【6h】

中国当代小说中知青形象流变的一条轨迹——从《征途》到《黄金时代》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知青与知青文学

知青形象研究现状

知青形象的分类

1 英雄知青

1.1 “文革”时期的英雄知青形象:以《征途》为例

1.2 英雄知青形象流变: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为例

2 受难知青

2.1 苦难的书写:以《血色黄昏》为例

2.2 苦难的意义

3 彷徨知青

3.1 彷徨中的找寻:以《绿夜》、《孽债》等为例

3.2 彷徨的现实意义

4 另类知青

4.1 个性与解构:以《黄金时代》、《棋王》等为例

4.2 个人欲望的狂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人心灵史的文学表现。知青形象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有的文学形象,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随着时代和知青小说的发展,知青形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梳理知青形象流变的一条轨迹,探讨知青形象的典型特征,各形象类型之间的异同等问题,挖掘知青形象价值。
  本文分为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第一节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梳理了知青文学、知青形象的研究现状,发掘知青形象的研究空间;第三节阐述本文对知青形象的分类依据。本文将知青形象分为了英雄知青、苦难知青、彷徨知青、另类知青四类,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别在本文的第一章到第四章进行详细的解读。第一章主要分析英雄知青形象。本章第一节以郭先红的《征途》为重点,解析以钟卫华为代表的“文革”时期的英雄知青,其形象的突出性、“神化”色彩等特点,剖析这一特殊形象群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第二节梳理了“文革”后的英雄知青,主要以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为代表。这一时期的英雄知青与“文革”时期英雄知青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虽保持了“文革”时期人物雄性化等特征,但是人物形象柔和了许多,充满了人性的魅力。第二章主要分析受难知青形象。第一节以老鬼的《血色黄昏》为重点,揭示知青遭受的双重苦难,对知青造成的心理扭曲。第二节指出知青诉说苦难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到同情,而在于反思、自省。第三章主要分析彷徨知青形象。第一节以张承志的《绿夜》,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的终点》等为重点,揭示彷徨知青的特点。第二节挖掘彷徨知青的现实意义。其无论是对过去的找寻,还是对现实的坚持,都是对知青生存现状的思考。第四章主要分析另类知青形象,以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阿城的《棋王》等为重点。第一节探讨充满反讽色彩的另类知青,从行为、形象等方面对知青形象进行解构。第二节分析另类知青以欲望为武器的个人反抗。结语部分总结知青形象流变的轨迹,分析知青形象流变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