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
【6h】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2.2 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土地利用情况

2.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3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

3.1 耕地利用现状

3.1.1 耕地数量、质量与利用类型

3.1.2 耕地空间布局

3.2 耕地流转现状

3.2.1 耕地流转数量

3.2.2 耕地流转的形式

3.3.3 耕地流转的特征

3.3.4 流转后的用途

3.3 评价对象与评价方法

3.3.1 评价对象

3.3.2 评价方法

3.4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过程

3.4.1 数据来源

3.4.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3,4.3 评价单元的确定

3.4.4 评价方法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数量分析

4.2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空间分析

4.3 耕地流转时序分析

4.4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限制因素分析

4.5 研究结果可能的应用方向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建议

5.2 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耕地流转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我国农地流转面积已经超过了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0%,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耕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耕地自身的资源条件差异导致土地流转规模不大,流转后效益不好;二是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流转速度和超大规模经营导致部分土地流转后改变用途进行非农建设,严重破坏了耕地流转的规模。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使得我国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耕地流转不规范,也影响到农民的收益。因此,基于目前的耕地流转情况,摸清影响耕地流转的各个因素,并探究各个因素对于耕地流转的规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农用地定级的思路,利用二调数据和2010年温江区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补充调查其他资料,以自然等指数作为本底值,选取区位因素、耕作便利程度、劳动力资源状况、农地价值和农民意愿五个因素作为修正因素,以此构建起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各个因素权重,通过修正法确定综合指数,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适宜性分区,以耕地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域2010年耕地流转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分出高度适宜流转区、中度适宜流转区、低度适宜流转区以及不适宜流转区四个区域。最后从数量上、空间上和限制性因素方面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了耕地流转情况。以此为决策者提供耕地流转的数据和理论上的支撑条件,从而避免耕地流转的盲目性,促进耕地的有序、健康流转。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数量方面,温江区高度适宜耕地流转的面积是8166.05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8.22%;中度适宜耕地流转的面积是2037.62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4.53%;一般适宜耕地流转的面积是2704.56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9.28%;不适宜耕地流转的面积是1117.39 hm2,占温江区耕地总面积的7.97%。
  (2)在空间方面,温江区耕地流转在地理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大集聚和小分散的空间分异特征,即高度适宜耕地流转区的分布较为集中在温江区南部地区,而中度适宜耕地流转区、一般适宜耕地流转区和不适宜耕地流转区较为分散,且多分布在温江区北部;而就各乡镇之间和乡镇内部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特征。
  (3)在流转时序方面,高度适宜耕地流转区和中度适宜耕地流转区应优先安排其耕地流转,而一般适宜耕地流转区应延后安排耕地流转,不适宜耕地流转区应在耕地质量和耕地外在环境得到改善后再有序安排耕地流转。
  (4)在限制因素方面,一般适宜耕地流转区和不适宜耕地流转区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交通状况、距离中心城区的距离、耕地规则度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