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旅游者体验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研究——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
【6h】

旅游者体验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研究——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1.1.2 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成为投资热点

1.1.3 历史街区类旅游景区成为旅游热点的同时也出现种种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生成模式

1.3.2 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体系的建立

1.3.3 历史街区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数理统计分析法

1.5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概念阐述、文献研究综述与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历史街区

2.1.2 旅游吸引力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基本理论

2.3.1 游客感知价值理论

2.3.2 旅游体验理论

3 历史街区旅游研究概述

3.1 国内历史街区旅游案例分析

3.1.1 北京南锣鼓巷

3.1.2 北京东直门内大街

3.1.3 上海新天地

3.1.4 案例小结

3.2 历史街区类旅游目的地主要开发模式

3.3 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的产生机制

3.3.1 旅游目的地拉力

3.3.2 旅游需求推力

3.3.3 旅游联通因素

3.4 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的生成模式

4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研究

4.1 宽窄巷子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4.2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4.3 问卷设计及调查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

4.4.2 游客行为特征描述

4.4.3 吸引力量表描述

4.5 统计分析

4.5.1 信度分析

4.5.2 因子分析

5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建议

5.1 保留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古建筑

5.2 保护街区原有空间布局

5.3 保留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塑造历史文化氛围

5.4 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

5.5 强化文化符号在空间环境改造中的运用

5.6 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塑造正面形象

5.7 完善旅游景区服务,做好游客分流工作

6 结论、探讨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探讨

6.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在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呈现出大规模的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热潮,部分历史街区改造成功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或热门景点,给城市带来名誉效益和经济收入,然而还有部分历史街区改造失败使得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分析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为其他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和同类型旅游景区的运营管理提供建议。
  本文在前人旅游吸引力理论以及体验价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的产生机制与生成模式。以国内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成都市宽窄巷子为案例,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数据并利用软件工具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宽窄巷子旅游吸引力体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类旅游目的地开发管理的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一)旅游吸引力产生机制研究
  采用文献查阅分析的方法解析旅游吸引力产生机制。本文认为,旅游吸引力系统是由旅游目的地拉力、旅游者需求推力以及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联通因素三部分构成。
  (二)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宽窄巷子旅游吸引力体系
  宽窄巷子旅游吸引力由旅游目的地拉力、旅游者需求推力、旅游联通因素三部分组成,其中旅游目的地拉力包含旅游服务、娱乐与购物活动、非物质文化表演、古建筑景观、特色美食与文化氛围;旅游者需求推力包含社交动机、异地体验和自我实现;旅游联通因素包含景区形象和空间感知。
  (二)提出了历史街区类旅游目的地开发管理建议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历史街区类旅游目的地开发管理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条:保留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维护街区原本的空间结构;保留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塑造历史文化氛围;强化文化符号在空间环境改造中的运用;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凸显文化功能,避免过度商业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