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h】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前言

1.1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栽后恢复生长的影响

1.2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栽后分蘖成穗的影响

1.3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栽后物质积累的影响

1.4 不同移栽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主要栽培管理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移栽前秧苗素质测定

2.4.2 茎蘖消长动态和有效穗的调查

2.4.3 根数、根系活力测定

2.4.4 苗期干物质积累和全氮测定

2.4.5 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与分配

2.4.6 伤流液的测定

2.4.7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4.8 产量及其构成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移栽前秧苗素质的比较

3.2 水稻的生理特征变化

3.2.1 茎蘖动态变化

3.2.2 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3.2.3 对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3.2.4 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2.5 对抽穗后植株伤流量的影响

3.3 对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4.1 产量结果

3.4.2 产量构成因素

4.讨论

4.1 不同移栽方式水稻的生理特性

4.1.1 分蘖成穗

4.1.2 栽后根系生长

4.1.3 栽后物质积累

4.1.4 群体冠层特征

4.1.5 茎鞘物质的积累和转运

4.2 不同移栽方式的水稻产量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组合川香9838、Ⅱ优498、冈优188、冈优906为材料,研究了移栽方式(优化定抛、手插秧、机插秧)对水稻栽后恢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在茎蘖数达到峰值时,不同移栽方式间茎蘖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手插秧和优化定抛分别比机插秧高36.65%和35.17%。而分蘖成穗率却以机插秧最高,比手插秧和优化定抛分别高3.74%和3.9%,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品种间以川香9838达到峰值时的茎蘖数最高,而成穗率Ⅱ优498显著地高于川香9838和冈优188。
   2.移栽后的根系活力呈下降趋势,手插秧和优化定抛下降的较多(38.28%和42.67%),而机插秧下降的较少(17.35%)。栽后根数和根重在移栽后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而不同移栽方式的根数和根重均以机插秧最低,优化定抛最高,且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优化定抛的根数和根重比机插秧高113.29%和99.60%。始穗后伤流量旱下降的趋势,但以优化定抛降低的最少,表明优化定抛在生育后期根系活力较强,也能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根系不早衰。
   3.移栽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呈指数增长模型增长,机插秧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初始值最低,增加速度比手插秧和优化定抛慢。栽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优化定抛和手插秧比机插秧分别高115.60%和98.17%,移栽后水稻的氮素积累量优化定抛和手插秧比机插秧要高149.19%和127.12%,且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移栽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冈优188最高,但与川香9838、Ⅱ优498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4.不同移栽方式的总LAI值在始穗期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到成熟期时LAI降到了最小,手插秧、机插秧和优化定抛的总LAI值在成熟期与齐穗期相比,分别下降了45.38%、43.46%和44.39%;而高效LAI(上三叶LAI),分别下降了60.83%、59.24%和57.25%。总的LAI值以机插秧下降的最少,手插秧下降的最多;而高效LAI以优化定抛下降的最少,手插秧下降的最多。在齐穗期的高效LAI(上三叶LAI)占总LAI的比例以优化定抛最高,手插秧最低,为优化定抛的高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优化定抛和手插秧在齐穗期能够积累较多的光合同化产物高,具有高光合生产能力,在抽穗后能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同化物,保证了水稻高产所需的“源”;而机插秧由于齐穗期茎鞘物质积累量较低,光合同化产物不足,造成籽粒较少,且灌浆不充分,对其产量有一定影响。
   6.不同移栽方式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F=11.98**),产量以优化定抛最高,手插秧其次,机插秧最低,优化定抛和手插秧比机插秧分别高7.89%和6.56%。手插秧和优化定抛的着粒数、实粒数、千粒重要高于机插秧,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机插秧产量结构中的穗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较低,是其产量偏低的直接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