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以彭州市为例
【6h】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以彭州市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如今,发达国家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来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该措施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作物秸秆、自然降水),减少资源浪费(水、肥),降低劳动能耗(少耕或免耕),从而培肥地力(秸秆还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生态效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彭州市各地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其中以秸秆还田为主要方式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长期以来彭州市的秸秆还田技术在稻田方面的研究极少。
   本文通过调查彭州市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目前彭州市稻田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当地的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通过在彭州市葛仙山镇东虎村和敖平镇兴泉村等地开展稻田秸秆腐熟还田小区试验,验证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的应用效果,探索出适宜彭州市优化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彭州市发展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大量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和数据汇总分析,彭州市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2008~2009年全市实施面积达125000亩,涉及5个乡镇,73个村,904个社,47397户农户。项目实施区,大春节支240元/亩,小春节支165元/亩,大、小春共计每亩节支405元/亩,节支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大、小春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普遍反应良好,特别是大春增产效果明显。同时,稻田保护性耕作由于秸秆覆盖还田,既有效地利用了秸秆资源,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且在2008年的春大旱中抗旱效果显著。
   综合分析表明,彭州市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存在技术集成水平低、农艺农机有机结合程度低、结构布局分散、技术模式单一、相关配套政策欠缺、政府扶持和技术补偿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
   (2)针对彭州市稻田保护性耕作空间结构布局分散、技术模式单一、技术集成水平低等问题,2008~2009年,提出了“水稻+大蒜”和“水稻+中药材”等两类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分别开展了稻田秸秆还田、不同类型腐熟剂对土壤养分状况、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效应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分别从土壤养分供应、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开展评价。
   结果表明,通过稻田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的实验示范,一般还田田块后作施肥上可以减少0.2~0.5公斤纯氮、0.3公斤左右氧化钾;土壤养分提高3%左右,pH值提高0.15左右,更加趋于中性。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彭州市稻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的效益进行分析后得出,通过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土壤有机质水平得到提升,水稻产量增产3.9%,蔬菜增产16.3%,川芎增产6.9%。新增粮食74.50万公斤,新增蔬菜等经济作物788.27万公斤,新增川芎30.80万公斤,总计节本增收3836.38万元;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的实施,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基本杜绝,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变好,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左右,作物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3)彭州市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其中优化的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被证明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针对彭州市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布局区域化、模式多样化、农艺农机化、技术集成化等技术措施。另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公益性技术,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希望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相关技术的实验示范的经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