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基于印度经济实例的分析
【6h】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基于印度经济实例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0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0.2.2 国内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1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1.1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1.1.1 科尔曼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

1.1.2 社会资本的制约因素

1.1.3 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特点

1.2 罗伯特.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1.2.1 社会资本的理论假设--公共精神

1.2.2 社会资本与民主治理的关系研究

1.2.3 普特南社会资本核心思想及评价

1.3 费朗西斯.福山的社会资本理论

1.3.1 福山社会资本理论创新

1.3.2 社会资本的测量

1.3.3 信任的培育途径

1.4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1.4.1 林南对资本理论的总结

1.4.2 社会资本理论概念分析

1.4.3 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特点

本章小结

2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2.1 社会资本的经济属性分析

2.1.1 资本概念的历史扩展

2.1.2 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分析

2.2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渊源

2.2.1 宗教伦理与社会资本

2.2.2 信任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2.3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资本

2.3 社会资本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剖析

2.3.1 社会资本分析的三个维度

2.3.2 社会资本的微观作用机制探讨

2.3.3 社会资本的宏观作用机制探讨

2.4 社会资本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2.4.1 贫民自助组织

2.4.2 产业集群

2.4.3 政府绩效

本章小结

3 社会资本与贫困关系探讨--印度贫民自助组织分析

3.1 贫困的经济学分析

3.1.1 贫困的概念分析

3.1.2 贫困的三种类型

3.1.3 贫困的研究意义

3.2 社会资本视角下贫困成因分析

3.2.1 贫困文化导致社会资本缺失

3.2.2 社会资本与其它资本互换机制缺失

3.2.3 社会结构因素

3.2.4 社会排斥制度导致社会资本缺乏

3.3 贫民自助组织-印度小额贷款项目分析

3.3.1 穷人的信任-小额贷款的基石

3.3.2 印度农村小额贷款现状分析

3.2.3 社会资本创建项目-印度贫民自助组织(SHG)

3.2.4 SHG的扶贫效果评估

本章小结

4 社会资本与企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印度硅谷模式分析

4.1 企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

4.1.1 集群理论的历史演变

4.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4.1.3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4.2 社会资本与企业集群

4.2.1 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分析框架

4.2.2 美国硅谷案例分析

4.3 印度硅谷的社会资本分析

4.3.1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企业集群

4.3.2 印度班加罗尔的IT集群特点

4.3.3 印度硅谷的社会资本效用分析

本章小结

5 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印度喀拉拉发展模式分析

5.1 政府绩效与经济发展

5.1.1 何为政府绩效

5.1.2 政府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5.2 社会资本影响政府绩效的机制

5.2.1 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之间的逻辑纽带

5.2.2 社会资本改善政府绩效的机制

5.3 印度喀拉拉邦政府绩效与社会资本

5.3.1 印度喀拉拉邦的另类发展成就

5.3.2 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KSSP)剖析

5.3.3 喀拉拉邦政府制度创新--人民计划运动

本章小结

6 社会资本研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6.1 社会资本理论对我国当前信任危机的借鉴意义

6.1.1 中国的信任危机现状分析

6.1.2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社会资本视角分析

6.1.3 社会信任危机干预策略-社会资本的培育

6.2 社会资本理论对中国扶贫问题的借鉴意义

6.2.1“差序格局”与贫困

6.2.2 NGO培育社会资本的启发

6.3 社会资本理论对中国企业集群的借鉴意义

6.3.1 中国传统家族企业文化特点

6.3.2 硅谷经验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启发

6.4 社会资本理论对政府善治的借鉴意义

6.4.1 中国社会资本缺失的制度因素

6.4.3 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传统经济学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禀赋决定了其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定律,人力资本理论认识到人力资源促进生产效率的重要性,而经济社会学从社会网络角度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地区虽然有着相似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着明显差距。经济社会学理论假设认为,这是无形的社会资本的差异性所造成的。本文主旨在于探讨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逻辑联系,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对贫困、产业集群和政府绩效三者的影响和运行机制,并针对印度经济中的相关实例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章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科尔曼、福山、帕特南和林南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论述,重点从社会资本来源于人际网络中互惠行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元素是社会信任,社会资本的经济外部性等三方面进行阐述,虽然各家理论因研究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明确的批判了传统经济学将个人简单地理解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者的偏颇,因为个人行为的目的不仅要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而且也要获得社会的认同,任何个人行为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背景下做出的选择,必然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纯粹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只存在着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以一定的文化与制度为背景的“社会人”。正是基于此种网络分析视角,社会被看成是一个由某些个体(个人、企业、组织)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而社会资本被定义为一种无形资本,一种从社会或社区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即人们在群体和组织中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合作的能力,它能够使人们彼此信任并不断增强信任,进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第二章主要对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先就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进行论述,揭示社会资本的经济属性,然后从宗教伦理、信任和非正式制度三方面考证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渊源,再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分析维度,着重对社会资本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机制进行探讨,最后根据前人实证研究成果,将社会资本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现实途径归结为贫民自助组织,产业集群和政府绩效。
   第三章旨在从自助组织视角探讨社会资本的扶贫功能。贫困不仅仅是素质、能力、财富和资源的匮乏,更是人类社会结构、功能和机制不完善的产物。现实社会中贫困文化的存在,使弱势群体继承了祖辈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此种生活逻辑使得社会弱势群体从父母处继承贫困,物质资源和教育机会贫乏的代际传递效应突显。社会资本理论对贫困干预的切入点正是致力于在穷人中建立起广泛的水平型网络组织,增加不同家庭,不同行业和生活背景的穷人之间的交往途径,促进贫民互助机制,以此来切断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本章在对贫困进行简要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视角对贫困问题进行剖析,再以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为案例分析,探讨贫民互助网络所形成的社会资本与金融信贷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重点对印度自助组织项目(SHG Program)的背景、起源、运作机制和实际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第四章的重点在于探讨社会资本是如何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特别是IT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企业生产网络组织的一种形式,而企业网络本身又是社会资本重要的源泉和载体。在产业集群内部,上下游厂家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的聚集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以减少每次成交的交易费用,大量同行业竞争者的存在以及彼此的可替代性使得保持信誉成为企业生存的前提。本章先回顾了集群理论的历史演变,然后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框架下,对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要素进行分析,并引入美国硅谷案例分析为佐证,最后针对印度班加罗尔的IT产业集群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结论:社会资本对IT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全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不断自强的信任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降低市场风险等四个方面。换言之,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相互认同、互惠与信任的社会资本基础上的。
   第五章基于普特南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民主治理的观点和社会资本促进制度创新的理论假设,探讨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的互动关系。因为既然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自然拥有“追求效率”这一资本属性,而同时提高政府效率也是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目标。因此,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在追求效率目标上有机的统一了起来。除效率之外,社会资本强调的公民精神、信任、互惠规范等要素与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在逻辑上也具有一致性,即丰富的社会资本将有利于公民公共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政府民主程度提高和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本章以政府绩效为研究出发点,以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之间的逻辑纽带为主线,重点论证了横向型关系网络的扩张在促进公民公共精神和集体行动共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资本存量,最终推动政府制度创新,促使政府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进而提高政府绩效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此论证观点基础上,笔者系统剖析了社会资本在印度喀拉拉邦发展成就中的重要作用。从喀拉拉邦的高绩效政府的民主基础分析入手,揭示了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的实质为社会资本积累的过程,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不但在喀拉拉邦形成了庞大的草根民主社团,并且有效的在民众中培育了共同发展目标和政治参与公共精神,这一切都为喀拉拉邦政府实施人民计划运动的制度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旨在对照前文的研究成果和当前中国的国情,从信任危机,扶贫问题,企业集群和政府善治等四方面来论述社会资本研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首先,笔者指出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已经严重的摧毁了社会赖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础,在分析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资本视角剖析成因,并就社会信任培育途径提出建议。然后,就中国农村扶贫问题,提出社会资本缺乏是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因素,并就国际上的成功扶贫经验,呼吁大量扶持NGO和民间自助组织,创建和积累中国农村的社会资本。再次,以中国家庭企业文化背景为分析原点,研究中国企业集群发展瓶颈的成因,并就硅谷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应着重在家族企业文化的开放性、民间中介服务组织的扶持、集群内企业的信誉打造和竞争性市场结构的演化等四个方面增加投入。最后,借鉴社会资本与民主政府之间的关系研究,笔者分析了中国社会资本缺失的制度因素和政府培育社会资本的责任,并提出中国政府绩效的提高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创建、普遍信任的培育和法制规范的保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