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以成都女子师范学校为中心的研究
【6h】

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以成都女子师范学校为中心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史料来源

第一章 中国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女子师范教育的创立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的整顿、震荡与衰落

第二章 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历史回顾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

第三节 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概况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

第三章 抗战时期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办学思想与教学管理

第一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教育宗旨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学管理

第三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训育

第四章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招生与就业

第一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招生

第二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背景分析

第三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的服务与指导

第五章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二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兼办社会教育

第三节 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 记

展开▼

摘要

对抗战时期教育史的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近80年来相关论著颇多,但对抗战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的研究甚少,以女子师范学校为个案,对抗战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的研究更是无人问津。本文将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置于抗战时期这一民族危亡的宏观背景下,结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的师范教育改革及发展状况,通过对抗战时期四川省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背景、办学思想与教学管理、招生与就业、校园生活与社会活动的考察,力图展现抗战大背景下,四川作为大后方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为抗战师范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一项区域实证成果,为观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提供一个视角。本研究由前言、正文、结语、附表和参考文献五大部分构成,全文主体分为五章,要点如下:
   前言,包括选题缘起、学术回顾、研究思路和资料特色。
   第一章,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简要回溯中国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兴起的背景,分期及各时期发展概况、特点,以作为四川女子师范教育的宏观背景和对比参照。
   第二章,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简要回顾四川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概述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兴盛的背景、发展概况与基本特点,以及抗战时期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概况,目的是了解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
   第三章,讨论抗战时期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办学思想与教学管理模式,概述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教材、实习、考试以及对学生的训育管理,主要突出抗战期间女子师范教育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
   第四章,讨论抗战时期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招生与就业,考察成都女师的招生,探寻女师学生的来源,她们的籍贯、家庭出身、个性、教育经历、学识,分析女师范生们的成长背景以及她们的就业出路,展现女子师范学校为抗战培养人才的贡献。
   第五章,讨论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活动,概述抗战期间女师师生参加的社会教育、地方教育和抗日救亡活动。
   结语,对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的认识,主要通过成都女子师范学校为个案,揭示四川女子师范教育的成就、特色及影响。
   本研究力图以史实重建为基础,采取文献调查、事实陈述、理论分析以及点面结合的办法,综合运用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理论,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循着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成都女子师范学校为个案,揭示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动力、环境、成就、特点,以及抗战时期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四川教育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在写作中除参考借鉴近人的研究成果外,充分发掘了第一手资料,主要有成都女子师范学校从1912年到1949年的全部档案(共计401卷)和抗战时期四川省教育厅档案,以及《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一览》、《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四十周年纪念刊》、《成都师范九十年(1904-1994年)》和抗战期间曾任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教导主任、训育主任黄长直著《播种集》等。此外还利用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互联网上国家图书馆、超星图书馆、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网等,参阅了建国前大量教育论著、期刊和史料,在对学界已有成果进行论证辨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些不同见解。本研究提出的总体结论是: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和大批高校内迁四川影响下,四川的女子师范教育达到了自清末以来发展的高潮,女子师范教育在办学思想与教学管理、招生与就业、校园生活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抗战期间的女子师范教育宗旨是双重的。女子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国民教师”,还要培养“国民之母”。女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要求,“能自治治人,能自养养人,能自卫卫人”,成为对抗战建国有用之人。同时,女子是“次代国民之母,是未来家庭的主妇,还须再懂得做时代母亲,时代主妇的责任”,所以女师还须培养学生做主妇的技能。
   第二,抗战期间女子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活动,皆是围绕时代需求,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家庭的双重目标进行。除了维持原有教育秩序,开设公民、体育、国文、地理、博物、化学、物理、美术、音乐等课程外,为适应战争需要,还加强体育教学及军事训练,并增设民众教育、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及合作、地方教育行政和教育视导等课程。同时,女子师范还强调对女学生的家事教育,开设有劳作课,包括农艺、工艺和家事课程。
   第三,抗战期间女师对学生的管理注重人格陶冶。抗战期间,女子师范教育一律实行导师制,教师和学生联系紧密,师生关系融洽,注重从教师的人格方面感化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完全按照军队实行,实施军事管理。凡校内整理、清洁、消防及学校附近之修路、造林、水利、卫生、识字运动等项,皆由学生担任。
   第四,抗战期间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大多出身清寒,毕业后多服务教育。抗战期间,尽管国家财政极度贫乏,但师范生几乎都享受公费待遇,除保证金外,免缴学费、膳食费、宿费及图书、体育、医药卫生、制服、外出参观等杂费。公费待遇使大量贫寒家庭出身的学生报名投考师范学校。女师范生毕业后分布于四川境内各完全小学、中心小学和乡村小学,在抗战期间担负起基层教育的使命,充任各小学教学骨干,担负起“国民教育之母”的使命。
   第五,抗战期间女子师范教育为抗战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国难当头时期的女师范生不再被关在闭塞的学校里,她们冲破了学校的禁锢,勇敢地冲出课堂,走入社会,投身社会教育、地方教育和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建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