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运用
【6h】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运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缩略词表

1.前言

2、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病例完成情况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均衡性分析

2.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平均年龄(岁)情况比较

2.3.2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2.3.3 两组患者病程(年)情况比较

2.3.4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情况比较

3、研究方法

3.1、诊断标准

3.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3.1.2 糖尿病足(DF)

3.1.3 中医诊断标准

3.2 病例纳入标准

3.3 病例排除标准

3.4 剔除标准

3.5 临床治疗方案

3.6 观察指标

3.7 疗效评价

3.7.1 糖尿病足踝肱比、趾肱比疗效评定方法

3.7.2 糖尿病足浅感觉变化及震动感觉阈值疗效评定方法

3.8 安全指标观察

3.9 统计方法

4.结果

4.1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

4.2 糖化血红蛋白(HbAlc)

4.3 体重指数(BMI)

4.4 血脂

4.5 下肢血管(ABI、TBI)

4.6 下肢神经检查(浅感觉、深感觉)

4.7 病例脱失情况

4.8 安全性观察

5.结论

6.讨论

6.1 糖尿病足西医病理

6.2 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因素

6.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6.2.2 糖尿病血管病变

6.2.3 血糖

6.2.4 血脂代谢紊乱

6.2.5 肥胖

6.3 糖尿病足西医治疗

6.4 本研究的立体依据

6.5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6.5 导师对糖尿病足防治方面的学术思想

6.6 脉通方立法及其组方原理

7.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附件一 临床观察表格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法(脉通方)改善糖尿病足0级患者高危因素(包括FPG、2hPG、HbA1c、BMI、血脂、ABI、TBI、下肢神经检查)的情况,进一步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足方面的可行性。
  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全部受试者维持其原有的糖尿病基础及降糖药物治疗,观察期间禁用其他降脂药物、影响血小板、血凝和纤溶活性药物。治疗组予以“脉通方”内服治疗;空白对照组仅维持原基础及降糖治疗。两组患者均以8周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的FPG、2hPG、HbA1c、BMI、血脂、ABI、TBI、下肢神经浅感觉、深感觉改善情况。
  结果:
  1、血糖情况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FPG、2hPG和HbA1c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MI情况显示:治疗组治疗后B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情况显示:治疗组自身前后TC、TG、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血脂情况优于对照组。4、下肢血管情况显示:治疗组自身前后ABI、TBI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下肢ABI、TBI情况优于对照组。4、下肢神经结果显示:治疗组自身前后浅、深感觉减退现象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下肢浅、深感觉优于对照组。
  结论:
  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法(脉通方)可以改善糖尿病足0级患者的高危因素情况。延缓糖尿病足0级患者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