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苦碟子注射液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与不同制剂步骤和给药剂量的相关性研究
【6h】

苦碟子注射液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与不同制剂步骤和给药剂量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文献检索策略

2.文献纳入标准

3.文献质量评价

4.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5.结果

6讨论

第二部分:动物实验

实验一:动物模型的筛选和建立

实验二: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研究

实验三: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研究

第三部分:结论与研讨

1.结论

2.研讨

3.创新性

4.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苦碟子注射液临床应用与药物不良事件研究进展

1. 苦碟子注射液的基本情况

2.苦碟子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

3.苦碟子不良反应事件机制分析

4.苦碟子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预防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近十年内苦碟子注射液引起ADR的文献分析,明确苦碟子引起ADR的主要临床症状和可能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不同种系大鼠、小鼠及豚鼠对常规剂量苦碟子注射液给药后的临床反应的观察,筛选一种适于进行苦碟子注射液引起ADR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对不同制剂阶段和不同浓度的苦碟子注射液引起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和SPF级C57BL/6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进行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导致ADR与制剂工艺、药物浓度等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首先,检索近十年来在国内获得公开发表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任意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苦碟子注射液引起ADR的临床报道或基础研究。将所得资料通过循证手段,借鉴cochrane手册中对文献的分析方案。将文献中包含的有关不良反应事件的临床症状和可能机理进行汇总分析。最终判断出苦碟子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最可能的作用机制。
  其次选取SPF级SD大鼠、昆明种(KM)小鼠、C57BL/6小鼠及普通级英国种远交系豚鼠分为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药物组。分别给与卵白蛋白、生理盐水和实验药物进行致敏,致敏方法为隔日腹腔注射各组药物4次。致敏后两周单次激发动物,激发方式为豚鼠采用足趾静脉推注给药,大鼠和小鼠采用尾静脉推注给药的方式,分别给与致敏药物2倍剂量药物进行激发。通过观察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存活率和动物激发后半小时内的过敏症状表现评分,获得一种或两种适合进行过敏观察的动物模型。用以进行主动全身过敏实验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选取英国种远交系豚鼠为实验动物,根据给药类别及剂量分为10组,分别给予动物筛选实验相同方式进行致敏和激发,激发半小时后采用股动脉采血法采集豚鼠血液,断头法处死后采集豚鼠肺部和背部皮肤组织。将血液分离血清后进行ELISA检验,测定豚鼠血清内总IgE、IL-2、IL-4、LTC4、PGD2及TNF-α表达情况,并对肺部和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选取SPF级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根据给药类别及剂量分为10组。其中每组选取4只小鼠作为抗血清制备组,分别隔日采用腹腔注射方法给与不同药物4次进行致敏。致敏后两周处死动物。眼球摘除取血法取小鼠血液分离血清。将抗血清按照组别注入实验动物组各组动物背部。48小时后,采用尾静脉推注混有1%伊文氏蓝试剂的各组实验药物至小鼠体内,半小时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剪取小鼠背部皮肤测定蓝斑直径。将蓝斑部位取0.5×0.5cm大小皮肤组织剪碎后加入10%b丙酮溶液中,37℃恒温静置24小时,分离上清液后在610°波长测定吸光度。
  结果:文献分析纳入文献26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2篇,临床报道文献22篇,涉及病例28例。获得苦碟子注射液导致ADR临床症状分布特点为:,呼吸系统症状如喘息、气促、呼吸困难为最常见症状;全身反应如寒战、发热为次常见症状;同时可能出现皮肤脱屑、药疹、血压升高、泌乳、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四种动物模型的比较后发现,在药物致敏敏感性方面豚鼠和C57BL/6小鼠的反应性明显强于SD大鼠和KM小鼠(P<0.05)。通过对实验豚鼠的症状表现记录、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ELISA分析和肺部和皮肤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引起的ADR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药物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的过程中超滤药物和未经超滤药物在诱发过敏反应概率和严重程度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未超滤药液明与阴性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1万倍超滤组难以引起过敏反应。高剂量组诱发ADR发生的可能高于低剂量组。并非全部药物均会引起ADR出现,经10000倍超滤的药物组中未见明显过敏反应动物。药物导致的过敏反应会引起血清内总IgE、IL-4、LTC4、PGD2、TNF-α的升高;肺部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大量聚集。但不会明显引起IL-2水平的下降。各实验组动物皮肤蓝斑出现情况存在差异,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动物均有蓝斑出现,但大多数动物蓝斑直径未达到过敏反应阳性判断标准。各实验药物组小鼠皮肤吸光度(OD值)均较阴性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药物组间对比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加炭过滤组与高温灭菌组中小鼠皮肤吸光度(OD值)明显升高,提示药物能够引起过敏反应。超滤后各组皮肤吸光度升高不明显,提示可能未引起过敏反应。
  结论:首先,苦碟子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症状,其次为全身反应和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时候会引起皮肤黏膜出现药疹或皮肤脱屑。最可能引起上述反应的原因为速发型超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其次,豚鼠和C57BL/6小鼠能够对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有更加显著的免疫应答。豚鼠和C57BL/6小鼠更适合用于进行药物过敏实验研究。超滤工艺对苦碟子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与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未超滤的苦碟子注射液注入人体后会导致人体血液内总IgE、IL-4、LTC4、PGD2、TNF-α水平升高,引起呼吸道支气管周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渗出,导致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苦碟子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会导致小鼠局部皮肤血管通透性增高,局部皮肤出现蓝斑。药物剂量和超滤工艺对实验药物发生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