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穴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6h】

穴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来源

1.2受试者的选择

1.3不良事件及处理

2研究方法

2.1样本量的估算

2.2随机分组方法

2.3对照方法

2.4关于盲法设计

2.5技术路线图

2.6治疗方案

2.7观察指标

2.8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2.9统计分析

2.10研究质量控制

2.11伦理学审查

3研究结果

3.1病例完成情况

3.2基线结果

3.3治疗结果

3.4疗效评定

3.5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祖国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4.2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4.3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研究

4.4本研究设计方案的确立

4.5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概况

附件二:附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与非经非穴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研究穴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方案。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其中治疗组(穴位组)32例,对照组(非经非穴组)34例。治疗前首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基础治疗,其中包括运动、饮食干预以及胰岛素泵的日常护理,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生活干预措施,使受试者的病情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范围内;基线期两周后,治疗组采用穴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非经非穴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进行干预;其中基线期2周,4周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三餐后血糖(P2hBG)、睡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使用量(基础量及餐前大剂量)以及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记录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分别从性别、年龄、病程、带泵时长、BMI、血糖水平、HbA1c及症状评分8个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2)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血糖水平、胰岛素使用量、HbA1c、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BMI、胰岛素基础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的BMI及胰岛素基础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
  (3)治疗后穴位组BMI、FPG、胰岛素基础量、症状评分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穴位组P2hBG、睡前血糖、HbA1c、胰岛素餐前大剂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对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3个疗程中的有效率分别为57.1%、65.7%、79.8%,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9.3%、62.2%、73.6%,治疗组的有效率具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对两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穴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与非经非穴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均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病情。在控制BMI、稳定FPG、减少胰岛素基础率、改善糖尿病症状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优势更加显著,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具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从而拓展了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形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