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6h】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引言

第2章区域地质背景

第3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第4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第5章层序格架中的储集砂体展布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沉积盆地分布的中带,兼受东滨太平洋构造域和西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影响,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近年来,国外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华北地台以及东亚的板块构造进行研究,对地层、区域构造、石油地质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国内,特别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在90年代被引入我国后,使众多学者对中国陆相盆地的研究有了新的理论基础,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所掌握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在生产实践中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或者在原来结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针对在稳定克拉通基础上发育起来的鄂尔多斯山西期陆缘凹陷盆地开展层序地层研究、揭示储集砂体展布规律,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的层序地层研究已经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此外,东北部山西组的勘探程度已经相当高,有大量的测录井曲线,井网密布,井间对比的精度很高,因此,对盆地东部这样大的区域内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体现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点,从全盆角度出发,并考虑大华北沉积地质背景,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区内的录测井资料、野外露头和岩芯中的沉积构造,对山西组的沉积层序和砂体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山西组的顶底界线,将二叠系与石炭系之间的地层界线置于太原组内部,山西组的地层位置,跨于下统(船山统)与中统(阳新统)之间,相当于隆林阶和罗甸阶。其次,依据地球化学标志、野外露头和岩芯中的沉积构造以及砂体的展布特征,对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山西组底部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河流-潮汐三角洲沉积,并界定了山西期的海相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物源区的特点,明确了山西组石英砂岩的分布主要受物源的控制,并在盆地南部受到了潮汐的改造作用。此外,根据区域沉积格局和沉积作用特点,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的沉积体系划分为两大类,即山西早期的以河流-潮汐三角洲为主体的海岸沉积体系;山西晚期以河流-湖泊三角洲为主体的大陆沉积体系,并对沉积相、亚相和微相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比较了河流-潮控三角洲与河控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认识,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建立了山西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系统。将山西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旋回,2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其中山二段相当于第一个长期旋回,共分为三个中期旋回,山一段相当于第二个长期旋回,也分为三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分别以中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为单位,系统编制了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砂体等厚图和砂地比等值线图,并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精细描述了相应沉积环境下主要砂体的成因类型、砂体形态与分布特征,对辫状河和曲流河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控制河流形态的因素,为储层预测和天然气勘探部署提供了扎实的地质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