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储层、流体识别及评价技术研究——以塔河油田4、6区奥陶系为例
【6h】

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储层、流体识别及评价技术研究——以塔河油田4、6区奥陶系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1章引言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描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油藏工程描述方法

1.2.3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预测

1.2.4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综合评价研究

1.2.5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描述发展趋势

1.3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论文主要创新点

1.5论文的工作量

第2章塔河油田储集层静态特征

2.1塔河油田4、6区地质概况

2.1.1塔河油田4、6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2.1.2塔河油田4、6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1.3塔河油田奥陶系

2.2塔河油田4、6区储层特征

2.2.1储集层岩性及沉积特征

2.2.2储集空间及储层类型划分

2.2.3储集层发育特征

2.3塔河油田4、6区基质的储渗性能评价

2.3.1评价方法及孔渗特征

2.3.2毛管压力曲线与孔隙结构特征

2.3.3储渗性能评价

2.4塔河油田4、6区洞穴型储层的识别和特征

2.4.1岩心分析

2.4.2钻井工程洞穴识别

2.4.3测井曲线识别

2.4.4洞穴型储层特征

2.5塔河油田4、6区裂缝-孔洞型储层储渗特征

2.5.1岩心分析

2.5.2测井解释孔隙度

2.6塔河油田4、6区裂缝型储层储渗性能评价

2.6.1岩心分析

2.6.2测井解释的裂缝孔隙度

第3章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

3.1测井资料录取及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

3.2 FMI成像测井定性识别天然裂缝和洞穴可行性分析

3.2.1洞穴型储层识别

3.2.2裂缝-孔洞型储层识别

3.2.3天然裂缝识别特征

3.3应用常规测井定性识别洞穴和天然裂缝可行性分析

3.3.1常规测井资料识别洞穴可行性分析

3.3.2常规测井识别天然裂缝的可行性分析

3.4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储层类型识别

3.4.1储集空间的测井响应特征

3.4.2储集类型的测井识别

3.5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和储层参数定量计算

3.5.1体积模型的建立

3.5.2泥质含量的计算

3.5.3孔隙度计算

3.5.4渗透率计算

3.5.5饱和度计算

3.5.6储层类型划分及解释(按孔隙度分类)

第4章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测井识别

4.1流体类型测井识别方法的可行性讨论

4.1.1钻井液侵入影响分析

4.1.2交会图法识别流体类型可行性讨论

4.1.3相对含水百分比分析法识别流体类型可行性讨论

4.1.4多元逐步判别法识别流体类型可行性讨论

4.2综合方法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4.2.1多参数综合识别储层流体类型方法

4.2.2多参数综合判别方法中单指标的计算及效果分析

4.3神经网络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4.3.1 BP神经网络原理

4.3.2 BP神经网络的改进方法

4.3.3识别效果比较

4.3.4神经网络识别的认识

4.4特殊测井流体识别分析

4.4.1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识别流体可行性分析

4.4.2核磁测井解释

4.4.3核磁共振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4.4.4 S75单井核磁共振测井分析实例

4.4.5核磁共振测井的结论与认识

第5章储层的三维地质建模

5.1储层随机建模及其模拟技术

5.1.1储层随机性及其随机建模的必要性

5.1.2随机建模方法和步骤分析

5.1.3随机建模及模拟原理

5.2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5.2.1建模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5.2.2数据准备

5.2.3三维构造建模、网格设计与数据分析

5.2.4模型总体反映的储层规律

5.2.5储层三维模型分区发育特征

5.2.6缝洞单元空间展布

5.3储层内流体分布模型的建立

5.3.1孔隙度参数与饱和度参数统计分析

5.3.2属性参数模型分布规律

5.4储层三维地质建模认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展开▼

摘要

碳酸盐岩油藏最突出的问题是极强的非均质性和双孔隙网络特征。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属于该特殊类型油藏。它是经多期构造破裂与古风化岩溶共同作用形成的、以灰岩岩溶为主控因素、以储集体控藏和缝洞系统控藏为主的溶洞-裂缝型复杂油气藏,表现为其不规则形态和不均匀分布、裂缝溶洞发育不均一、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等特点,认识和评价该类储层属世界性难题。 本论文力求充分利用各种开发生产的动态信息,按照事先确定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及思路,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结合塔河油田动静态资料分析,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3类:洞穴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4、6区各挑选出若干样本井段,综合判别结果符合率均在80﹪以上。 2.在储层类型已经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所进行的流体性质划分,并用测试、生产动态等资料来验证,总体回判率也较高,证明所用方法真实可行。 3.碳酸盐岩核磁测井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孔隙度的关系并不象砂岩的关系那么好,主要原因是由于碳酸盐岩孔隙的核磁表面驰豫较大,使孔隙内核子的驰豫速率明显比砂岩快,仪器信噪比不够高,碳酸盐岩有效孔隙半径下限对应的驰豫时间T2落在仪器的死时间内,测井效果不理想。另外,岩心取样时只能取到低孔隙的岩样,对裂缝、溶孔发育的层位很难取得岩心,因而分析孔隙度基本为基质孔隙度。 4.以核磁孔隙度、可动流体孔隙度为基础,结合电阻率等常规测井资料,根据一定的测井解释模型,可以进行储层含油气饱和度的定量解释,从而为油(气)层的评价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测井及判别方法。 5.通过测井解释认为:Ⅰ、Ⅱ类储层厚度在纵向上白上而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塔河4区储层主要分布在风化面下200~260m以上范围内,而塔河6区储层主要分布在风化面下300~350m以上范围内。 6.据塔河油田4、6区储层的三维地质建模,将多种随机建模方法所模拟的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最终确定用序贯指示模拟法和序贯高斯模拟法建立起来的储层模型和属性模型较为接近真实地层,其模型上有利储层发育部位平面上与局部构造高部位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Ⅰ、Ⅱ类储层厚度在纵向上自上而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横向上储层分布具有严重的不均质性,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可寻,说明储集体的发育明显受构造变形程度和岩溶作用控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