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角洲前缘砂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为例
【6h】

三角洲前缘砂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陆相盆地油气地质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勘探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各反射层构造特点

2.2.2 构造层特征分析

2.2.3 坳陷层构造格局

2.3.4 构造样式特征及分布

2.3 区域断裂特征

2.3.1 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2.3.2 断裂形成机制

2.4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3.1 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原则

3.2 层序地层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3.3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4 层序地层格架

第4章 沉积相研究

4.1 沉积相标志分析

4.1.1 岩石颜色

4.1.2 岩相类型及组合

4.1.3 沉积构造

4.1.4 古生物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

4.2.1 三角洲平原亚相

4.2.2 三角洲前缘亚相

4.2.3 湖泊

4.3 典型剖面沉积相研究

4.3.1 典型单井沉积相分析

4.3.2 典型剖面沉积相分析

4.4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4.1 物源区重矿物分布特征

4.4.2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5 典型三维区地震沉积学研究

4.5.1 等时界面精细标定

4.5.2 井震结合层序格架的建立

4.5.3 最小等时研究单元确定与分析

4.5.4 地震沉积学解释模板建立

4.5.5 地震沉积相分析

4.5.6 沉积相图编制

第5章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5.1 储盖组合特征

5.2 油气藏类型

5.3 油气藏特征

5.3.1 油气藏纵向分布特征

5.3.2 油气藏平面分布特征

5.3.3 流体性质

5.3.4 温压特征

第6章 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6.1 油气分布规律

6.1.1 油气纵向分布规律

6.1.2 油气平面分布规律

6.1.3 油水平面分布特征

6.2 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

6.2.1 良好的的油源供给条件

6.2.2 有利的储运条件

6.2.3 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6.2.4 构造与砂体的有机配置

6.2.5 有效的单一圈闭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6.3 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有利含油气区预测及目标优选

7.1 有利含油气区预测

7.1.1 S23油层有利含油气区预测

7.1.2 S1油层有利含油气区预测

7.2 勘探目标优选

7.2.1 富拉尔基-江55区块勘探目标优选评价

7.2.2 江桥地区江75区块勘探目标优选评价

7.2.3 阿拉新-二站地区勘探目标优选评价

7.2.4 平洋地区勘探目标优选评价

7.2.5 他拉红-白音诺勒地区勘探目标优选评价

7.3 勘探部署建议及勘探成效

7.3.1 勘探部署建议

7.3.2 勘探成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陆相盆地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形成的“陆相生油论”、“坳陷盆地油气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等有效指导了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但对于邻近主力生油凹陷的斜坡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中。
  本文从斜坡区油气藏勘探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以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在对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构造特征、沉积体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深入剖析了大型斜坡区三角洲前缘相带砂体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
  (1)以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S)划分方案,综合测井、岩心、地球物理等资料,将萨尔图油层划分了5个中期旋回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MSC1-MSC5,大致与S23下、S23上、S1和S0下及S0上油层组分别对应,建立了以中期旋回为对比单元的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油气藏的深入剖析奠定了基础。
  (2)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重矿物分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主要受西北部齐齐哈尔物源、北部林甸物源及西南部泰来短轴物源的影响,形成了西北部、北部及西南部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大面积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为主。
  (3)在中期旋回层序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以中期旋回层序上升半旋回为编图单元,编制了具有勘探实用性的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萨尔图油层不同时期砂体展布特征及沉积相演化规律。
  (4)按照“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的研究流程,开展了江75三维地震工区地震沉积学研究,首次建立了具有地质含义的地震沉积解释模版,并编制了横向预测性较强的沉积微相图,该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斜坡区三角洲前缘相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
  (5)通过构造特征和油气分布关系的研究,认识到斜坡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北东向构造带控制,明确了北东向构造带为有利找油方向,转变了已往沿北西向运移通道寻找油气的勘探思路。通过整体构造精细解释研究,在斜坡背景上落实了4个北东向展布的宽缓鼻状构造带,结合油气藏的精细解剖,明确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微幅度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体岩性油气藏等多种岩性复合油气藏类型。
  (6)在构造、层序地层、沉积特征、油气运移及其与油气成藏相互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型斜坡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斜坡区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一是富油凹陷充足的油源供给是斜坡区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二是地层尖灭带、构造和断裂共同控制了S23油层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富集成藏;在鼻状构造背景下,断裂控制S1油层组三角洲前缘及滨浅砂坝富集成藏;三是单一有效的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结合西部斜坡区勘探现状,确定了下一步有利的勘探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