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延10油层组古地貌分析及沉积相特征研究
【6h】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延10油层组古地貌分析及沉积相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地貌恢复研究现状

1.2.2 沉积相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古地貌恢复与沉积相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沉积背景

2.3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依据及原则

3.1.1 延10煤线标志层

3.1.2 地层旋回

3.1.3 地层等厚原则

3.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3.2.1 富县组地层发育特征

3.2.2 延10油层组地层发育特征

3.3 研究区地层对比特征

第4章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发育特征

4.1 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

4.1.1 地层等厚图

4.1.2 前侏罗系古地质图

4.1.3 井震结合恢复古地貌

4.1.4 地层厚度印模法恢复古地貌

4.2 古地貌发育特征

4.2.1 古地貌单元划分

4.2.2 富县组古地貌发育特征

4.2.3 延10油层组古地貌发育特征

第5章 沉积相发育特征

5.1 物源分析

5.1.1 轻矿物分析

5.1.2 重矿物分析

5.2 沉积相标志

5.2.1 颜色及岩性标志

5.2.2 结构特征

5.2.3 沉积构造特征

5.2.4 古生物化石

5.2.5 地球物理测井相标志

5.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5.3.1 沉积相类型划分

5.3.2 沉积相特征

5.4 单井沉积相研究

5.4.1 富县组单井沉积相分析

5.4.2 延10油层组单井沉积相分析

5.5 连井沉积相对比

5.5.1 SW-NE向沉积相剖面对比

5.5.2 NW-SE向沉积相剖面对比

5.6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6.1 富县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6.2 延10油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7 富县组-延10油层组沉积模式

第6章 古地貌对沉积特征的控制作用

6.1 顶面构造与古地貌的关系

6.2 古地貌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环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富县组~延10油层组是早-中侏罗世地层中重要油气产层。该层砂体厚度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本文运用钻井剖面、岩心观察结合物性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和分析测试资料,通过富县组一延10油层组古地貌恢复、地层划分、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的系统研究,建立了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古地貌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认识:
  (1)在构造背景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环县地区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的解释,结合煤层标志层、地层等厚原则、旋回对比原则,将研究区富县组-延10油层组地层进行了划分,将延10段划分出延101、延102、延103、延104四个亚段,在地层划分基础上,对其不同区域地层进行了对比,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地层分层基础数据库。
  (2)运用前侏罗系古地质图法、井震结合法、地层厚度印模法对环县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延10油层组古地貌形态进行了恢复。研究区处于甘陕古河、庆西古河与镇北支河谷的交汇处,北部为姬塬高地,南部为演武高地,南北两侧发育低残丘及斜坡带,河道中间发育河间丘。古地貌特征的精细刻划为富县组、延10油层组沉积相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在物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标志分析,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富县组及侏罗系延10油层组主要受西部及西南物物源控制,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辫状河心滩砂体为研究区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在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
  (4)在古地貌与顶面构造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古地貌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受后期构造抬升及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环县地区富县组及延10油层组顶面构造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鼻状构造,鼻状隆起带与古地貌高地走势基本一致,呈近东西向延伸;在古地貌谷坡处发育堤岸,低洼处发育心滩,古地貌对该时期的沉积相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