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场地到场所——柏林战后三个城市纪念性空间研究
【6h】

从场地到场所——柏林战后三个城市纪念性空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论题的提出与背景

1.2研究现状

1.3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定义

1.4研究方法

1.5研究意义

1.6研究框架

第二章柏林战后主要城市纪念性空间发展历程

2.1历史脉络延展

2.2潜在因素分析

2.3城市纪念性空间类型分析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三个城市纪念性空间城市空间关系演变解析

3.1项目概述

3.2城市肌理类型对比研究

3.3本章小结

第四章三个城市纪念性空间建筑方案解析

4.1 相关理论概念综述

4.2暴政地形

4.3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地

4.4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4.5三个城市纪念性空间的横向比较

4.6本章小结

第五章三个城市纪念性空间的城市意义及其对上海的思考

5.1.三个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综合品质

5.2对上海提篮桥原犹太人居住区(Hongkew Ghetto)改造的思考

5.3本章小结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建造有关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热潮,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柏林的纪念主题更倾向于对纳粹德国这段暴行历史的反省,且渗透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柏林举行的这些大型国际设计竞赛,吸引了当代建筑界众多知名的建筑师的参与,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其在处理场地和历史文脉的关系上表现出深刻的理解能力,对纪念主题意义传达的策略也因时因地不同。 本论文主要以柏林二战后的城市纪念性空间为载体,根据原有场地与纪念主题相关与否程度性质的不同,将其分成与纪念主题直接相关、间接相关和无相关的三个类型,并且依照分类的标准,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暴政地形、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地和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进行研究。 先从城市脉络发展的肌理入手,分析场地衍生的历史文脉因素;其次从设计的角度出发,解读建筑师们在处理三种不同类型的场地时采用的策略,如何通过建筑具体的锲入,深入挖掘场地潜质,激发场所氛围。最后综合阐述了这三个案例的关联性对于柏林整个城市中心区更新的意义。 希望这对国内建筑行业“短、平、快”以及远程遥控式的设计方法,提供其建设经验可供借鉴,以及对上海虹口区提篮桥原犹太人居住区改造项目的一些思考。

著录项

  • 作者

    胡沂佳;

  •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授予单位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学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支文军,哈雷德·勃登夏兹;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U984.113;
  • 关键词

    城市发展; 历史文脉; 纪念性空间; 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