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NKTm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及临床观察研究
【6h】

NKTm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及临床观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 文

第一部分 NKTm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及表型测定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方法

结 果

1. 细胞生长状态观察

2. 细胞扩增周期、扩增倍数、存活率及生物安全性检测

3. 培养前后细胞表型的变化

讨 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KTm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 果

1. NKTm细胞颗粒酶B及穿孔素表达情况

2. NKTm细胞Fas/FasL表达情况

3. 肿瘤细胞Fas/FasL表达情况

讨 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KTm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临床观察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实验设计

3. 信息采集及随访

结果

1.研究对象基本临床特征

2. 研究对象Kaplan-Meier生存分析

3.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4. 亚组分析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 文 总 结

文 献 综 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NKTm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及表型测定研究
  目的:评价NKTm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的效率并检测培养后效应细胞的表型。
  方法:取5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GMP实验室体系下,应用OKM-100及OKM-200培养基,经细胞刺激因子OKM-24体外诱导扩增,观察效应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周期、扩增前后细胞总数、扩增倍数以及细胞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细胞表型的变化情况。
  结果:细胞在培养的第2天即可观察到效应细胞增殖;细胞扩增培养周期为13.46±1.20d;扩增培养前外周血分离所得的PBMCs细胞数为6.60±2.23×106,扩增培养至细胞成熟收获后所得的效应细胞数为2.99±0.65×109,扩增倍数为488.06±191.25;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为97.71±1.07%;内毒素及细菌、真菌、支原体、外来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外周血淋巴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后,CD3+、CD3+CD8+、CD45RO+、CD25+、CD29+及CD3+CD16+/CD56+细胞比例较培养前明显增加(P<0.01),而CD19+、CD3+CD4+、CD45RA+、CD4+CD25+、CD4+CD29+、CD3-CD16+/CD56+(NK细胞)及CD3+CD4+与CD3+CD8+的比值则明显降低(P<0.01)。对同一患者连续5次培养扩增后的细胞的表型进行检测后发现,不同批次培养的细胞各亚群所占百分比变化不明显。
  结论:在本研究体系下体外诱导扩增NSCLC患者自体NKTm细胞效率较高,操作简便,重复性及生物安全性良好。
  第二部分:NKTm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NKTm过继性免疫效应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
  方法:分别用颗粒酶B-FITC、穿孔素-PE、Fas-FITC和FasL-PE的荧光素抗体标记NKTm细胞,应用Fas-FITC和FasL-PE的荧光素抗体标记人肺癌A549、H2228和H661肿瘤细胞,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结果:NKTm细胞中,颗粒酶B表达阳性细胞为3.07%,穿孔素表达阳性细胞为8.58%;CD4+Fas+细胞和CD4+FasL+细胞分别占CD4+CD8-细胞的99.9%和96.4%,CD8+Fas+细胞和CD8+FasL+细胞分别占CD8+CD4-细胞的99.9%和90.5%;CD3-CD56+Fas+细胞和CD3-CD56+FasL+细胞分别占CD3-CD56+细胞的98.4%和49.4%,而CD3+CD56+Fas+细胞和CD3+CD56+FasL+细胞则分别占CD3+CD56+细胞的100.0%和30.1%。A549细胞中Fas+和FasL+细胞分别为86.3%和1.22%;H2228细胞中Fas+和FasL+细胞分别为74.4%和0.052%;而H661细胞中Fas+和FasL+细胞仅分别为0.667%和1.32%。
  结论:NKTm细胞低表达颗粒酶B和穿孔素而高表达FasL,提示NKTm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可能以Fas/FasL诱导靶细胞凋亡途径为主。NKTm细胞是否能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促进靶细胞凋亡以及NKTm细胞回输人体后如何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仍需进一步的更深入的研究以探明。
  第三部分:NKTm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经NKTm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病理明确及随访资料完整、接受过NKTm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5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16例小细胞肺癌(SCLC)、42例胃癌、38例结直肠癌及24例胰腺癌患者作为NKTm细胞治疗组研究对象,按1:1的比例选取与治疗组患者同期入院的上述5种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随访所有研究对象,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组及对照组总生存时间(OS)的差异,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对研究对象OS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层分析不同亚组患者接受NKTm细胞治疗后OS获益情况。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特征除NSCLC患者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放疗的人数多于治疗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0.021),其余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是否手术、化疗周期数、靶向药物应用情况等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NKTm细胞治疗组NSCLC患者的OS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OS分别为31.1个月和18.1个月,P=0.008,HR=0.562,95%CI0.367~0.860),NKTm细胞治疗组的死亡风险比对照组下降43.8%;NKTm细胞治疗组胃癌患者的OS长于对照组患者(OS分别为27.0个月和13.9个月,P=0.028,HR=0.573,95%CI0.347~0.945),NKTm细胞治疗组的死亡风险比对照组下降42.7%;NKTm细胞治疗组结直肠癌患者的OS也长于对照组患者(OS分别为44.0个月和22.3个月,P=0.008,HR=0.506,95%CI0.305~0.841),NKTm细胞治疗组的死亡风险比对照组下降49.4%;NKTm细胞治疗组SCLC患者的OS长于对照组患者,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OS分别为17.4个月和10.0个月,P=0.060,HR=0.487,95%CI0.228~1.037);NKTm细胞治疗组胰腺癌患者的OS略长于未接受NKTm细胞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OS分别为8.5个月和8.0个月,P=0.309,HR=0.737,95%CI0.409~1.329)。1~5年生存率方面,NKTm细胞治疗组在数值上都优于对照组,但仅NSCLC治疗组与对照组的2年生存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者分别为62.96%和35.44%,95%CI分别为50.08%~75.84%和22.43%~48.45%,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临床分期、是否靶向治疗及疗效情况、化疗周期数、是否行NKTm细胞免疫治疗是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化疗周期数及是否行NKTm细胞治疗是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分期及是否行NKTm细胞免疫治疗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临床分期、是否手术、是否行NKTm细胞免疫治疗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仅化疗周期数是胰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SCLC患者中,男性、年龄<60岁、临床分期为b+ⅢⅣ期、无脑转移、未放疗、化疗>6周期、未应用TKI及TKI类药物无效的亚组,接受NKTm细胞免疫治疗后OS明显长于未接受NKTm细胞免疫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对于SCLC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亚组分析显示女性、化疗≤6周期这两个亚组患者可从NKTm治疗中获益(P<0.05);临床分期为c+ⅢⅣ期及曾接受过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可从NKTm治疗中获益(P<0.05);结直肠癌患者中,年龄<60岁、女性、临床分期为ⅠⅡⅢ期、接受手术治疗、未接受放疗的患者能从NKTm细胞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P<0.05);胰腺癌所有亚组患者NKTm细胞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方面,一过性寒战、发热的发生率为1.28%,瘙痒、红斑、丘疹发生率为0.51%,余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a
  结论:1、回顾性病例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NKTm细胞治疗能延长NSCLC、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总OS,但不能延长胰腺癌患者的OS;2、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除胰腺癌患者外,NKTm细胞免疫治疗可以延长NSCLC、SCLLC、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的OS,使其生存获益;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KTm能延长男性、年龄<60岁、临床分期为Ⅲb+Ⅳ期、无脑转移、未放疗、化疗>6周期、未应用TKI及TKI类药物无效的NSCLC患者的OS,能延长女性、化疗≤6周期的SCLC患者的OS,能延长临床分期为Ⅲc+Ⅳ期及曾接受过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OS,能延长年龄<60岁、女性、临床分期为Ⅰ+Ⅱ+Ⅲa期、接受手术治疗、未接受放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OS,但不能延长胰腺癌患者的OS;4、NKTm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良好;5、本研究仅为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还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