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分形的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6h】

基于分形的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城市人口分布与郊区化研究与分形理论

第三章上海人口分布变动及郊区化发展

第四章上海市人口分布郊区化空间尺度演变及其分形研究

第五章上海人口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

第六章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结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经验表明,人口郊区化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规模愈大,随之而来的人口郊区化愈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其人口分布和城市形态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部分大城市也出现了中心城区人口分散的人口郊区化趋势。故城市人口分布变动和人口郊区化研究是近年来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西方学术界从地理空间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环境保护、人类行为、社会统计等方面入手,对郊区化的起源背景、现状、特点、形成机制和管理对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我国部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郊区化现象及机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分形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理论。它主要研究和揭示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所隐藏的规律性、层次性和标度不变性,涉及到对确定性与随机性,有序和无序,简单性和复杂性,量变与质变,整体与局部等范畴和概念认识上的深化,为人们通过部分认识整体,从有限中认识无限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外以及国内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现象中最为明显的城市人口分布存在无标度性,具有分形特征,因此利用分形来研究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图式是非常有意义的。而目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从非线性科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 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区域,运用统计分析、GJS分析技术,结合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分阶段人口郊区化现象出现的时间节点,定量分析上海人口密度分布模式的演变,依据分形理论对上海区域进行人口分布和郊区化的分维刻画,并进一步推求上海人口郊区化空间推进的一般规律。同时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郊区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分析了上海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上海人口郊区化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以核心城区的人口增长幅度低于外围地区为标志。分为三个阶段:人口郊区化启动阶段(1982-1990年)、人口郊区化加速阶段(1990-2000年)、人口郊区化扩展阶段(2000-2003年);②上海人口郊区化不断向外推进,在空间上表现为人口密度分布模式的不断演变,人口分布由集聚走向扩散,市中心人口密集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市中心人口逐渐向外扩散,并且扩散距离逐渐由内环线内向内外环线间、进而向外环线推进;③人口分布分形维数的测算表明上海人口郊区化以来,全市及中心城区的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有所缓和,人口分形性态呈现优化,但是上海人口郊区化目前还只是近郊郊区化,还没有发展到远郊郊区化;④上海人口郊区化与西方发达国家郊区化机制不同,郊区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推动上海人口郊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变迁、城市规划、房地产市场、交通建设、旧区改造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