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研究——以分析新课标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为基础
【6h】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研究——以分析新课标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为基础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前言

1.1“关爱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然目标

1.1.1关爱品德的形成是个体道德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

1.1.2“关爱教育”是时代的迫切召唤

1.1.3“关爱教育”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德育实践

1.1.4我国青少年的关爱品德养成问题亦备受重视

1.2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问题

1.3核心概念界定

2.“关爱教育”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

2.1中国学者对“关爱”和“关爱教育”的论述

2.1.1关爱的定义

2.1.2中国学者对“关爱教育”内涵的理解

2.2外国学者对“关爱”和关爱品德的培养方法的论述

2.2.1关爱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2.2.2关爱品德的培养方法

2.3体谅德育模式是“关爱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2.3.1人际与社会情境意识的培育

2.3.2关爱的特征

2.3.3重情的道德教育方法

2.4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3.研究方法

3.1实证研究

3.1.1内容分析法

3.1.2问卷调查法

3.2理论分析

3.2.1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2.2关于加强的“关爱教育”之对策的理论解构

4.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4.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课程标准对“关爱教育”的体现

4.1.1新课程标准隐含着关爱的教育目标

4.1.2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安排以“关爱教育”的内涵拓展而展开

4.1.3新课程标准更适合“关爱教育”的实施

4.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分类

4.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课程标准关于“关爱教育”的时间分布

4.4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析

4.4.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及其作用

4.4.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对“关爱教育”的认知目标安排方面的特点分析

4.4.3“关爱教育”的认知目标举例分析

4.5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之特点

4.5.1系统性。

4.5.2层次性。

4.5.3情境性。

4.5.4综合性。

5.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爱教育”和初中生关爱品德的现状和问题

5.1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爱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5.2初中生关爱品德的现状和问题

6.初中思想品德课根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

6.1对策一:确立“关爱教育”的原则

6.1.1本土化。

6.1.2生成性。

6.1.3全面性。

6.1.4针对性。

6.2对策二:提高政治教师的素质

6.2.1公正的教师

6.2.2促进的教师

6.2.3关爱型的教师

6.3对策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

6.3.1“关爱教育”与学习方式

6.3.2“关爱教育”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

6.3.3体验性学习是“关爱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

6.4对策四:要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

6.4.1角色扮演

6.4.2情境教学

6.4.3对话教学

6.4.4实践教学

6.5对策五:处理好“关爱教育”相关的几对关系

6.5.1显性“关爱教育”与隐性“关爱教育”的关系

6.5.2“关爱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6.5.3“关爱教育”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的目的是在分析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有关“关爱教育”的内容安排和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关爱品德的形成是个体道德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进行“关爱教育”既是时代的迫切召唤,也是各国的普遍德育实践,因此在我国青少年的关爱品德养成问题备受重视的今天,“关爱教育”理应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然目标。作者主张,尽管中国学者对“关爱”和“关爱教育”进行方式早就有很多论述,外国学者对关爱品德培养方法也不乏有诸多理论探讨,但“关爱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体谅德育模式。文章还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分类、时间分布、认知目标分类等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情境性、综合性等特点。作者特别强调,在对策上,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关爱教育”应该遵循本土化、生成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基本原则。在素质要求方面,政治教师必须成为公正的教师、促进的教师、关爱型的教师,教师在实施“关爱教育”过程中,须引导学生选择体验性关爱学习方式,为了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可根据需要选择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对话教学、实践教学等课堂教学方法,并且要处理好显性“关爱教育”与隐性“关爱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以及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