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异质语境中的古代文论研究——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研究之比较
【6h】

异质语境中的古代文论研究——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研究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学术研究综述

第一章中西语境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之“异”

第一节改进的“四要素”与“文”的概念的创新阐释

第二节历时与共时之“异”

第三节选材(篇目及人物)、角度、方式之“异同”

第二章不同语境中研究之“异”的原因

第一节不同的背景、出生及受教育过程

第二节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尝试

第一节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论说方式的研究

第二节刘若愚中国文论系统理论的启示

第三节不足之处及完善方法之探索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在当代中西不同的话语环境中,中国古代文论得到了来自不同视角的阐释。本论文以刘若愚先生的《中国文学理论》与当代中国本土学者的古代文论研究为基础,比较、分析他们在文论研究中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和走向世界的过程。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区分了中西不同语境中的中国古代文论之“异”:改进的“四要素”和对“文”的概念的梳理与创新阐释,历时与共时之“异”,以及选材、角度和方式的“异同”。刘若愚是一位难得的把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20世纪欧美文论整合起来的语际批评家,他的写作目的首先是让欧美学者了解中国文论的博大精深。因此,他把当时美国学者所熟悉的艾布拉姆斯的艺术体系作为接轨中国古代文论的路径也不足为奇。而作为一名语际批评家,他在用英文介绍中国文论时,不得不对其进行全新的阐释。第二章分析了这种差别存在的原因:不同的背景、家庭出身、受教育的过程,学术涵养和治学态度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导致差别存在的重要因素。刘若愚良好的中西学术背景,为他“打通”中西文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宽松的政治意识形态环境,也使得他能够在治学之路上自由地发挥,不至于受到束缚、流于僵化。第三章从刘若愚对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设的尝试出发,来评价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和走向世界的过程。刘若愚的路径虽然只是众多路径中的一途,但是它对当代的古代文论研究的启示是巨大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角度是多元的,国内学者也在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力图弥补刘氏理论的一些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