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然、神性与美——现代语境中的纳西族审美精神研究
【6h】

自然、神性与美——现代语境中的纳西族审美精神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一、学术史综述及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纳西族文化之源及其特殊形态

第一节纳西族社会与文化概观

一、分布及人口

二、族源与族称

三、特色文化

第二节从民族渊源看纳西族文化类型及其演变

一、源自古羌的草原文化

二、源自当地夷人的农耕文化

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与嬗变

第三节交融碰撞中的纳西文化

一、纳西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二、纳西族文化与南诏文化的接触与交流

三、汉文化对纳西族文化的几次重大冲击

第二章决定纳西族审美精神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自然因素:地理环境

一、自然环境与图腾形象

二、纳西族独特的自然伦理观

三、自然环境与纳西族神话形象

第二节历史因素:民族迁徙与文化之融合碰撞

一、深烙在纳西族先民心里的文化记忆——迁徙历史

二、迁徙历史与纳西族史诗《创世纪》的审美想象

三、迁徙历史与创世史诗的多元审美内涵

第三节心理因素:原始宗教

一、东巴教对纳西族精神的总体影响

二、东巴教对纳西族审美精神的深层影响

三、东巴教蕴涵的“神话思维”对纳西审美表象的影响

第三章纳西族审美精神的不同层面及内涵

第一节灵性与美:从万物有灵到图腾崇拜

一、万物有灵与审美意识萌芽

二、图腾崇拜孕育的审美意识

三、审美意识萌芽的土壤

第二节神性与美:审美精神中的神巫意识与神性意识

一、混融性活动与审美精神中的神巫意识

二、灵魂观念与纳西族审美精神中的神巫意识

第三节归家与美:纳西族审美精神中的本族意识

一、审美精神中的本族意识与民族意识

二、本族意识的成因及其对审美精神的建构

第四节生命与美:审美精神中的崇生意识

一、“理想国”——现世的“镜像世界”

二、生命的赞歌——崇生意识的换寿延寿体现

三、“茂如青叶繁如星”的理想:崇生意识的生殖崇拜体现

第四章纳西族审美精神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纳西族审美精神表现形态之一:狞厉

一、商周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与东巴艺术的狞厉之美

二、纳西族狞厉之审美形态在东巴艺术中的表现

第二节纳西族审美精神表现形态之二:犷达

一、纳西族犷达审美形态形成的原因

二、纳西族犷达之审美形态在艺术中的表现

第三节纳西族审美精神表现形态之三:拙稚

一、东巴文学蕴含的拙稚之美

二、东巴绘画、雕刻蕴含的拙稚之美

三、东巴文字蕴含的拙稚之美

第四节纳西族审美精神表现形态之四:神秘

一、审美形态的神秘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审美形态的神秘性在各种东巴文化事项中的表现

第五章东巴神话与东巴舞蹈蕴含的古代审美意识

第一节东巴神话所体现的纳西族审美意识

一、东巴神话的外延与内涵

二、东巴神话所体现的纳西族先民的审美意识

第二节娱神与娱人的想象性情感表现——东巴舞的原初审美内涵

一、东巴舞蹈源何在

二、从文化舞蹈到审美舞蹈

三、从神巫性探寻东巴舞的审美内涵

四、东巴舞蹈作为审美形态的表征

五、东巴舞蹈对神灵的多重功能

第六章研究纳西族审美精神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丰富和充实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和理论

一、丰富文化人类学的内容

二、充实文化人类学和美学的理论体系

三、为文化人类学与美学的接缘交流提供可能的范例

第二节丰富中华审美文化的意义

一、祭署文化的自然本体意识显现

二、祭署文化中的自然本体意识与当代生态意识的共同价值取向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纳西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

四、栖居在寻找“父亲”的途中

第三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东巴文化保护的措施及现状

二、纳西族审美精神研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体现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纳西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川、滇、藏三省毗连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迁徙经历和原始宗教的共同影响,使其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化。首先,从其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祭天习俗、丧葬礼仪、白石崇拜、猴图腾崇拜、羊和虎等其他神性动物崇拜、尚白忌黑观念、崇尚勇武观念等文化因子,都塑造了纳西族对世界的独特认知方式、审美观、道德观,从而也塑造了纳西族独特的民族个性与民族气质;其次,除了古羌文化渊源外,纳西族还继承了本民族的另一种传统巫文化,即一种类似于西方学术界所说的“萨满(Shamanism)”文化,这对纳西族文化尤其是东巴教文化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再次,藏族苯教、藏传佛教文化以及汉传佛教文化、儒家与道家文化也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以上这些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对纳西族文化产生过影响,使纳西族文化“遗传”或吸收了各种文化因子,从而形成了其最具民族个性的东巴文化,也塑造了纳西族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同样,孕育了纳西族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的独特文化也孕育了本民族特殊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审美观、道德观,塑造了其独特的审美精神。 本文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力图从美学、人类学、审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着手,对纳西族文化中所蕴涵的独特审美精神进行探究。力图通过此研究发现纳西族在文明进程中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的,探微历史进程中纳西族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观念是如何从莽莽的状态发展成相对较独立的状态的,揭示纳西族审美精神如何从混沌之境走向澄明之境。文章以纳西族历史为背景,以纳西族及其先民的宗教活动、民俗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文字等为主要素材,以纳西族东巴教文化为重点,以决定纳西族审美精神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迁徙历史、心理条件等三个要素以及纳西族审美精神的内涵、表现形态、艺术形态等问题为核心,试图突破传统美学的拘囿,阐明区别传统审美精神的另一种审美精神--纳西族审美精神。 从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来看,笔者首先概述了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特色文化,并从民族渊源和文化交流碰撞等初探纳西族特色文化的类型、演变和独特的文化心理; 其次,通过自然地理条件、民族迁徙历史和宗教三个因素的研究,阐述了它们是如何影响纳西族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心理、审美情感等审美精神结构要素的; 再次,通过揭示纳西族审美精神所蕴涵的万物有灵观、图腾崇拜意识、神巫意识、本族意识和崇生、乐生意识,全面呈现出纳西族审美精神的内涵; 第四,在呈现纳西族审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神秘、狞厉、拙稚、犷达之审美形态; 第五,在审美精神内涵和形态比较清楚的基础上,着重从东巴神话和东巴舞两种艺术形式着手,进一步分析审美精神各要素内涵在艺术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最后从文化多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人类学、美学等角度论述了纳西族审美精神研究的当代意义。 文章以纳西族东巴教、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绘画、舞蹈、文字等为基本材料,力图克服传统美学的影响。吸取了人类学开放性、解放性的优点,吸收了人类学具有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误的进步性,同时吸取了人类学重实证、重客观和美学重抽象、重主观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纳西先民的审美精神,探微其表现形态,基本克服了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的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此外,由于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文化材料蕴涵着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民俗习惯、民族艺术、语言文字、思维习惯、人生理想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这使得本研究具有丰富和充实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内容及理论的意义,也具有丰富中华审美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陈正勇;

  •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陈伟;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K892.3"2";
  • 关键词

    现代语境; 纳西族; 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