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及其实施路径和策略的比较研究
【6h】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及其实施路径和策略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重视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趋势下的国际共识

1.1.2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教师隐性知识的研究

1.2.2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点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涵分析

2.1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涵分析

2.1.1 隐性知识的定义及其特征

2.1.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2.1.3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2.2 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分析

2.2.1 教师隐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

2.2.2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价值

2.2.3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第3章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施路径与策略的有效探索

3.1 以“团队协作分享”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3.1.1 探索“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

3.1.2 建立青年教师(佳群)研习社

3.1.3 编写“新教师百问教材”

3.1.4 实施“五课制”

3.1.5 开展“学科发展年”活动

3.1.6 建立“教师电子专业档案袋”

3.2 以“区校联动合作”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3.2.1 “九个双”

3.2.2 “九大模块”

3.2.3 “九条途径”

3.3 以“学习共同体”为愿景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3.3.1 开放教室空间和课堂

3.3.2 建立PDCA循环的课例研究

3.3.3 利用观察工具进行课例研究

3.3.4 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开展教育反思,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融合

4.1.2 营造交流氛围,创造隐性知识显现的组织环境和奖励机制

4.1.3 设计培训课程,提升教师对教育知识的发现及建构能力

4.1.4 搭建交流平台,探究教学实践活动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4.2 建议

4.2.1建立学习共同体

4.2.2 应用可视化工具

4.2.3 搭建网络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知识在数量方面的需求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希望通过知识的转化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快速进步。隐性知识的提出,推翻了人们以往固有的知识观,人们不再仅仅关注显性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是开始注重更深层次的隐性知识,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对教师隐性知识内涵和价值的关注,也引发了对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聚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就隐性知识的内涵、特点入手,辨析其与显性知识的关系,总结归纳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进而明确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和价值,推演出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施路径。初步构建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施路径图,为后文具体阐述教师在职培训中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以及对相关主题的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涵分析。整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归纳过程中,进一步厘清本研究核心概念“隐性知识”和“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中重点阐述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内部会话(反思)与外部会话(与他人交流)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或其他类型的技术支持是信息化时代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之一。进而明确提出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施路径主要为以下三条:教育反思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部力量;教师交流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刺激;信息技术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技术支持。第三章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施路径和策略的有效探索。上海市实验学校、长宁区初中教师高端培训创新实验班、日本滨之乡小学三个案例,分别以“团队协作分享”、“区校联动合作”、“学校共同体”为特色,探索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具体实施路径与策略。第四章是结论与建议。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策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