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通识课程视阈下大学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研究
【6h】

通识课程视阈下大学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1 研究缘起

1.2研究背景

1.2.1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将审辩性思维纳入“核心素养"

1.2.2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审辩性思维人才

1.3国内外审辩性思维研究综述

1.3.1国外审辩性思维研究现状

1.3.2国内研究现状

1.4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研究目的

1.4.2研究意义

1.5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研究内容

1.5.2研究方法

1.6研究的路线

1.7相关说明

1.7.2通识教育

1.7.3审辩性思维

1.7.4课程与课程设计

第二章理论分析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通识课程

2.1.2审辩性思维能力

2.1.3课程设计

2.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通识课程理论

2.2.2审辩性思维理论基础

2.2.3课程设置理论

2.2.4课程设计理论

2.2.5课程开发类型

2.3二者关系及解题框架

2.3.1关系阐释

2.3.2意义阐释

2.3.3问题解决框架

第三章审辩性思维课程的中美比较

3.1 美国审辩性思维课程的发展演变

3.1.1思想渊源——古罗马的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

3.1.2初期——耶鲁报告:古典语言是自由教育的重要内容

3.1.3发展期——哈佛大学红皮书:通识教育的确立

3.1.4深化期——《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至今:审辩性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3.1.5审辩性思维课程演变的回顾

3.2 中美高校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

3.2.1美国高校审辩性思维课程现状

3.2.2中国高校审辩性思维能力课程的现状

3.3 中美高校基于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的情况比较

3.3.1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设计

3.3.2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设计

3.3.3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

3.3.4审辩性思维课程教学模式

3.3.5审辩性思维课程评价方式

第四章我国大学审辩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4.1调查前期准备

4.1.1调查目的

4.1.2调查对象与过程

4.1.3调查方法

4.1.4量表选用与修订

4.2.1发放问卷并回收

4.2.2问卷整理统计

4.3审辩性思维能力分析

4.3.1四所学校在审辩性思维各因子及男女学生相关分析

4.3.2 NM大学审辩性思维前后测对比分析

4.4结论与建议

4.4.1结论

4.4.2 NM大学审辩性思维能力结果的讨论

4.4.1建议

第五章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建构与内容设计

5.1 审辩性思维课程理念与定位

5.1.1教育理念: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5.1.2培养目标:具有全球素养的人

5.1.3课程定位:打造“金课"

5.2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体系构建

5.2.1课程目标学理性分析

5.2.2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

5.2.3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的确定原则

5.2.4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的分类

5.3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5.3.1课程内容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5.3.2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5.3.3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5.3.4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的模块设计

5.3.5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的组织

5.4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案例

5.4.1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体系设计

5.4.2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5.4.3课程大纲案例

第六章结语

6.1 研究的回顾

6.2研究的创新

6.3研究的不足

6.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审辩性思维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苏格拉底的“产婆术”,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首先在高校以通识课程来设课并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4C素养”(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世界公民的必备技能,其中审辩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技能之一。2005年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引起国内教育界对我国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深刻思考,更引发高校对于审辩性思维通识课程相关研究。审辩性思维能力培养是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高校通识教育关键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和审辩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国已开设审辩性思维课程或开设与审辩性思维相关课程的高校,在课程设置、内容、结构和实施评价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课程设置缺位、课程内容失据、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和规范,本研究从通识课程的视角切入,在比较借鉴美国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与设计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构审辩性思维课程的理念目标、模块结构和实施策略,以为我国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与设计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和策略架构。 在我国提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的背景下,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需求为基础,着力研究如何在高校通识教育中进行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本研究围绕研究目标,采用文献法、理论思辨、对比分析法和测量法等研究方式展开,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问题缘由。 首先,审辩性思维是人适应世界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国际组织和各国课程改革都将审辩性思维纳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信息社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培养提升大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其次,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与国家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校开设审辩性思维课程数量少、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到位等,为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与设计提出了现实需求。第三,审辩性思维做为一门通识课程在西方的开发和实施早已展开,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审辩性思维课程体系化、系统化、多样化方面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如何吸收借鉴美国的课程开发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理念与目标、结构组织、内容体系、实施过程和评价的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如何进行问题研究。 首先从思维、审辩性思维能力及模型、课程及课程设计、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等进行文献梳理;对通识课程与审辩性思维课程二者的关系进行诠释,析出研究问题及解题框架;从学理上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分析和论述。 其次在以培养人的理性为线索,对西方的通识教育,特别是美国通识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文献梳理。其次中美两国通识课程中审辩性思维培养:哈佛大学的融入课程、芝加哥大学的经典原著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审辩性写作”、岭南大学核心课程、台湾大学的基本素养、复旦大学的通识模块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方法通识+创新实践”等,从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组织管理、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对比分析,为通识课程中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最后,对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审辩性思维能力进行实证调研,分两个阶段进行;先选取量表对重庆、青岛、内蒙古、陕西四所高校一年级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状况;而后,在遵循测量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原量表修订检验信效度后,对NM大学审辩性思维课程结束后进行第二次测量;运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变量的差异性比较分析。本次测量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处于中低等水平,审辩性思维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部分,建构问题解决框架,确定通识课程目标、课程模块设计和应用参考案例展示和分析。 首先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全球素养理念出发;从课程来源、课程目标设计原则、基本取向、教育领域分类进行目标体系建构;从课程依据、选择原则、内容选择、内容组织等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完成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的学理性分析。 其次,结合文献梳理、能力调查、对比研究以及在课程构建思路指导下,对SX大学通识课程和审辩性思维课程进行具体设计,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内容强调课程目标构建的来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确定课程“三维目标”体系,完成SX大学通识课程总目标、六大模块课程目标、审辩性思维课程模块及课程群等设计;以案例选择的方法,不同类别的学生学习通识+融合课程,审辩性思维案例、审辩性阅读和写作、“问题为中心”探究课程等完成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以“知识”学习和“问题探究”两种主线,设计两种不同风格的审辩性思维课程案例,为开设审辩性思维单独课程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