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蕴藻浜沿岸生态适宜性评价
【6h】

上海蕴藻浜沿岸生态适宜性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第二章 上海市蕴藻浜滨水区概况

2.1研究区自然社会环境

2.2研究区产业布局现状

2.3 研究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现状

第三章 蕴藻浜沿岸生态适宜性评价

3.1 层次分析法及GIS简介

3.2 蕴藻浜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 蕴藻浜滨水区景观规划与可行性分析

4.1规划与设计目标

4.2规划与设计范围

4.3规划与设计原则

4.4规划与设计方案

4.5工程措施

4.6可行性分析

4.7规划效益预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河流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被污染的河流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及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元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人类的历史进程多与水相关,其中河流与人类的关系尤其紧密,特别是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和拓展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河流可以给人们带来美感,改善居住环境,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场所,还兼具防涝排洪的功能。随着城镇居民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城市河流的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受损河道的综合整治正成为生态学领域和环境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展了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其中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与开发是河流综合整治工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对规划区的布局,土地利用方式等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找出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区域的开发建设。所以在区域规划实施之前,很有必要对滨水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
  本文以上海市宝山区蕴藻浜河为例,根据对蕴藻浜河两岸的实地环境调查资料,在系统分析沿岸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两个维度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蕴藻浜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区的生态适宜区为27.1%,主要分布在蕴东段、宝山和嘉定交界;较适宜区为15.1%,主要分布在蕴中段小块区域,该区产业布局合理,生态适宜性较好;不适宜区为32.0%,主要覆盖蕴中段的大部分区域,该区密布着大量的污染性小企业,对生态环境和景观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性质和开发方式进行调整,对河岸线和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不适宜区为25.8%,主要分布在吴淞工业区和淞南镇。本文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同时,深入探讨了岸线占用率指标对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并提议充分利用河流两岸和底泥中大量的微生物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自然降解,将大大改善河流水质,在必须构筑河岸地段,可尝试利用生态砖材料代替浆砌石材料,从而减少人为破坏河流两岸原有生态系统。最后,结合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本文提出了蕴藻浜与黄浦江和长江“三江合一”的规划,并制定了有效的整改措施和规划图,为上海市蕴藻浜的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