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市非毕业班中学生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筛查和焦虑障碍团体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
【6h】

上海市非毕业班中学生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筛查和焦虑障碍团体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假设

第二章 上海市非毕业班中学生焦虑与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2.1 研究背景

2.2研究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讨论

第三章 中学生焦虑障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疗效的初步验证

3.1研究背景

3.2研究对象与方法

3.3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

4.1 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筛查及干预所用量表

附录2焦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提纲

附录3综述:基于学校的青少年焦虑障碍的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上海市非毕业班中学生焦虑与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非毕业班中学生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并找出影响中学生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的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对上海市24所初、高中非毕业班的学生进行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调查。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资料、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以及 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KADS)作为调查问卷,选取同时满足SDQ总的困难得分和SCARED总分划界分以上的学生,以及同时满足SDQ总的困难得分和KADS总分划界分以上的学生进行简明儿童少年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KIDS)。分析数据,计算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患病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患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诊断焦虑障碍学生127名,患病率为1.59%(95%CI=1.33%-1.88%),男生患病率为1.59%(95%CI=1.20%-2.01%);女生患病率为1.60%(95%CI=1.23%-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患病率为1.42%(95%CI=1.04%-1.76%);高中患病率为1.78%(95%CI=1.37%-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障碍学生共60人,患病率为0.75%(95%CI=0.56%-0.96%),男生患病率为0.78%(95%CI=0.51%-1.06%);女生为0.72%(95%CI=0.48%-1.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02%(95%CI=0.72%-1.37%)显著高于初中0.50%(95%CI=0.31%-0.75%)(P<0.05)。焦虑障碍的保护性因素为性格适中、经常寻求帮助、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水平较高;而危险因素则为有体像问题、受到过暴力虐待、失去过朋友亲人。抑郁障碍的保护性因素为较高的自信心水平;危险因素则为年龄较大、受到过暴力虐待以及失去过亲朋好友。
  结论:
  上海市非毕业班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59%,抑郁障碍患病率为0.75%。焦虑障碍患病率高于抑郁障碍,且高中阶段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初中。性格适中、经常寻找帮助、较高自信和自我价值可减少焦虑障碍的发生;有体像问题、被虐待、失去亲友会增加焦虑障碍的发生。较高自信心可减少抑郁障碍的发生;年龄较大被虐待、失去亲友会增加焦虑障碍的发生。
  第二部分中学生焦虑障碍团体认知行为疗效的初步验证
  目的:
  根据之前调查结果,对中学生焦虑障碍青少年进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并验证其疗效。
  方法:
  干预方案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结合前期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作为编写手册循证理论的基础。由研究小组成员在手册框架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内容编写完成后经核查无误后定稿。手册内容一共分为8次,每次的时间为60分钟左右。前四次干预主要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为主,后四次主要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为主。为了验证疗效,进行对照研究,选取前期流行病学调查中焦虑障碍中学生,经知情同意后入组,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工具为自编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手册。分别在基线、8周末和3个月随访进行评估。评估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资料、长处与困难问卷(学生版)、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中文版、简明儿童少年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以及自编主观疗效评估问卷。
  结果:
  编写了中学生焦虑障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内容条理清晰,时间安排准确合理,具有一定的循证依据。对照研究中入组44人,全部完成干预的有41人,其中干预组21人,对照组20人。在8周末,干预组好转率(减分率>50%)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个月随访两组在好转水平上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学生焦虑障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对焦虑障碍有一定疗效,可以应用到中学生焦虑障碍的干预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