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说修辞的完整图式——解析布斯的《小说修辞学》以及《我们相伴:小说伦理学》
【6h】

小说修辞的完整图式——解析布斯的《小说修辞学》以及《我们相伴:小说伦理学》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小说修辞学》和《我们相伴》的关系概述

1.2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章小说修辞

2.1小说之中的修辞(the rhetoric in fiction)

2.2作为修辞的小说(fiction as rhetoric)

2.3小说修辞(rhetoric of fiction)的界定

2.4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第三章隐含作者

3.1布斯对隐含作者界定的模糊性

3.2对隐含作者的阐释分歧

3.3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

3.4隐含作者的现实化

3.4.1.作者的投射

3.4.2.读者的推测

3.5隐含作者的实质及理论意义

3.5.1.隐含作者的实质

3.5.2.隐含作者的理论意义

第四章隐含读者

4.1隐含读者的界定

4.2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

4.2.1.真实读者与虚构读者

4.2.2.真实读者与相对轻信的读者以及更加轻信的读者

4.3隐含读者的现实化

4.3.1.作者的假定

4.3.2.读者的扮演

4.4对“隐含读者”的超越

第五章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

5.1理论语境

5.2作者的主体地位

5.3对读者的建构作用

第六章结语

6.1叙事交流的图式

6.2对布斯小说理论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布斯小说修辞理论的研究缺乏整体性观照,诸如与《小说修辞学》关系密切的《我们相伴:小说伦理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对布斯完整的理论架构认识不足或存在误解。本文以概念的厘清为切入点,力图完整地把握布斯的理论图式。 “小说修辞”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小说之中的修辞”和“作为修辞的小说”,只有对这两方面的共同关注,才能正确理解布斯视为作者与读者交流艺术的小说修辞。为此,以小说文本为媒介的作者与读者交流,是作者和读者之间通过对隐含作者、隐含读者的现实化等互动完成的。 “隐含作者”的实质必须经由读者意识浸润从而显现出来的作者的意向体验。隐含作者具有场域功能,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在其中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核心环节。隐含作者的现实化必须经由作者的投射和读者的推测。作者对隐含作者的投射是以其创作的自觉为依据的,读者对隐含作者的推测需要借助“共导”法和对叙述者进行判断的文本依据来克服主观性。“隐含作者”是布斯提出的最为重要的概念,其意义在于克服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等理论的片面性,加强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互动。 “隐含读者”是由作者投射并由读者扮演的,它是读者角色的一个“能指”,“隐含读者”是布斯最终超越的一个概念。“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意义,更多地在于理论分析。在阅读实践中,布斯打通了真实读者与隐含读者的界限,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隐含读者角色的扮演以及经验、情感的介入。 对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的分析,目的是发掘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如何施动于文本。布斯把小说视为一个事件,作者和读者作为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从而相互影响,由此他所谓的“小说伦理学”只是对文学情境中作者和读者行为方式的表述。由于布斯的研究是“作者本体论批评”,因而其重点在于作者对于读者主体建构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