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启蒙视野与“呼兰河”故土——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论萧红小说创作的转变
【6h】

启蒙视野与“呼兰河”故土——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论萧红小说创作的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一、《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研究现状

二、启蒙视野和“呼兰河”故土

第一章《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启蒙主题和“萧红体”

第一节《生死场》的文本断裂

第二节启蒙主题和复杂的文本表现

第三节“写景不树人”:萧红体

第二章《呼兰河传》的故土呈现

第一节为“呼兰河”立传

第二节故土生命意识的呈现

第三节萧红创作立场的转变:娜拉出走之后

第三章萧红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萧红与丁玲等人的不同历史选择

第二节回望“五四”:无法独立的“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萧红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与30、40年代左翼文学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得文学史家对她的评论往往欲言又止,这种欲言又止使萧红饱含新意与创造力的作品一直处于有待重新发掘的境地。如果说萧红仅仅作为左翼文坛的一员存在,那她的作品也许就没有再次被单独提出的必要了。正是与启蒙的、左翼的文学的复杂关系才真正凸现出萧红作品的特异之处。 总的看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创作路向上的转变使得将萧红奉为“左翼”作家、抗日作家的批评家们犯了难。在对萧红前期作品《生死场》和后期作品《呼兰河传》的褒贬不一的评价中,后世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可能。之前的研究多将重点放在《生死场》的研究以及对萧红前后期创作的“统一”上,却无从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论述其“转变”的原因。本文拟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启蒙和故土两种主题的转变“故乡”,论述萧红对于启蒙的态度,和在矛盾中对“呼兰河“故土的寻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