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澳大利亚经验和启示
【6h】

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澳大利亚经验和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授权使用声明

导言

一、问题之源

二、研究的意义

三、概念的诠释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

五、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部分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一章 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动因

一、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外源性动因

二、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内源性动因

三、小结

第二章 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文献概述与概念性框架

一、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实质

二、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支撑条件

三、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实施模式

四、小结

第二部分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要素

第三章 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联结

一、概述

二、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联结途径

三、小结

第四章 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发轫

一、概述

二、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发轫途径

三、小结

第五章 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动员

一、概述

二、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动员策略

三、小结

第三部分中澳课程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第六章 中澳课程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一、概述

二、中澳课程改革比较的三个维度

三、中澳课程改革的联结比较

四、中澳课程改革的发轫比较

五、中澳课程改革的动员比较

六、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从第一阶段课程改革(1992-1997)转向第二阶段课程改革(1998-2003)中的经验与教训,力图给我国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全文共有6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背景。本部分包括导言、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本课题在国内属于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导言拉开了研究的序幕,它介绍了论文选题、阐述研究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问题。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意在建立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的概念基础,其中第一章通过大量史实探讨了导致澳大利亚课程改革(1992-1997)的外源性与内源性动因。从外源性动因看,本章认定全球化思潮、新自由主义以及新保守主义是导致澳大利亚(1992-1997)课程改革的主要外因。从内源性动因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价值观教育失效、学校教育的某些科目质量下降、学校教学技术不与时俱进、学校设计结构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政府政策转型,以及资源分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一些内源性要素。本文认为,就是这些要素使课程改革成了澳大利亚的一项紧急要务。 第二章探讨了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的理论基础。在本章中,它首先从政府层面与学校层面来梳理导致课程改革(课程变革)成功的支撑性要素,之后分析了课程改革过程模式。通过大量的文献性分析,本章的结论是:实际上,课程改革成功的三大要素是联结、发轫和课程改革领导者的动员。从联结维度看,考察它的现象至少要包含“价值观念的联结”、“课程改革要成为公众关注的议题”、“提供选择机会”以及“发展援助性环境”这四个亚范畴。从发轫的维度看,考察它的现象要包含课程政策发轫和课程行动发轫这两个亚范畴。从课程改革的动员维度看,考察它的现象既要涉及课程改革领导者的特性与引领课程改革的策略,又要涵盖课程改革的动员策略。 第二部分是研究与发现,其主题是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要素。本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意在加深对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的意义性认识。 第三章考察的是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联结。在本章中,它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界定了课程联结的定义、类型及策略,接着具体分析了澳大利亚在第一阶段课程改革(1992-1997)中所采用的联结途径。从澳大利亚的课程改革的实践看,澳大利亚采用了符合其地区实际的联结途径,如:将与学习相关的价值观念整合到关键学习领域中,使课程改革成为公众关注的议题(其中包括联结学校责任制,联结课程与标准框架,强调学校决定的重点发展领域,联结灵活性预算,联结年度报告),发展合适的援助性环境。 第四章考察了澳大利亚课程改革中的发轫。在本章中,它首先界定了发轫的概念与范畴,接着分析了导致课程改革发轫的因素。从研究的发现看,引发课程改革发轫既有一般要素(即经济的因素和人口的因素),也有特定因素。从特定因素看,质量、学校效能、公平效率、绩效责任以及适应性是导致课程改革发轫的主要因素。之后,本章详细考察了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发轫途径:一是19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作为发轫的课程政策。在这些课程政策发轫中,有些是在第一阶段(1992—1997)改革过程中制定的,有些是为推进到第二阶段而制定的,如:“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的国家目标”,“国家价值观念教育框架”,“高质量教学方式框架”,以及“面向网络世界的学习”等;二是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课程行动发轫。考察的重点放在维多利亚州的“未来学校”计划(1992-1997),如:变革机构,引入普通成就测试,建立州范围的评价标准,引入课程与标准框架,将新技术运用到课程传递中,建立学校科学与技术中心,双重承认计划等。第五章考察了澳大利亚课程改革中的动员。在本章中,它首先概述了课程改革中的领导,界定了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讨论了领导的特性、能力,与类型。接着,它诠释了动员的概念以及动员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一般策略。在这基础上,本章具体讨论了澳大利亚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与动员策略。 第三部分是中澳课程改革的比较与启示。本部分只有一章,即第六章,意在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给我国的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本章讨论的主题是中澳课程改革的比较与启示。它首先阐述了中澳课程改革的可比性,旨在提出进行两国课程改革的意义性。同时本章也提出,考察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它可以从联结、发轫以及动员三个维度进行考量。然后,本章就这三个维度对两国的课程改革进行了逐一比较。通过比较,本文认为,尽管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如维多利亚州的“未来学校”计划)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起了国内外较广泛的影响,但在从宏观走向微观(第一阶段推向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它也遇到了诸多今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时的一些实际困难。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澳大利亚并没有退缩,而是继续深化改革,课程改革真正推进到课堂教学层面。应该说,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是有较大启示作用的。为此,本文认为,面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应对,做到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以下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阶段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1)重构课程变革的领导;(2)适应国家需要,发展学校共享文化;(3)坚持实施校本管理,联结学生学习结果;(4)转变培训方式,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5)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协调,强化监督;(6)加强教育立法;(7)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式框架;(8)改革高等教育政策,加强中小学与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的衔接;(9)加强课程改革领导者的领导力培养;(10)加强信息推介策略;(11)协调不同个体参与课程改革的态度。

著录项

  • 作者

    张树德;

  •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 学科 比较教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斌华;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课程改革;
  •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澳大利亚; 比较教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