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空间的改造、争夺和生产——“文本”叙述与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想象
【6h】

空间的改造、争夺和生产——“文本”叙述与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想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章城市空间的改造与争夺

第一节空间的改造:以旧有城市地标为中心

第二节空间的争夺:罪恶的“摩登”

第二章新城市空间的生产

第一节新城市空间:以工人新村为中心

第二节空间的溢出:新城市体验与想象

第三章社会主义城市改造中的内在矛盾

第一节中心与边缘:城市空间结构的延续

第二节错位的怀旧:两段城市记忆背后

余论

附录拟定普陀区曹杨村工人宿舍建设计划初步总结(附现有工房调查报告)——市政府工作组市政建设分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来解读不同的媒体文本形式,涉及小说、报告文学、电影、话剧剧本等,突破传统的对于狭义文学文本的研究。从而更进一步穿梭于“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之间,将空间的表征和“真实的城市”之间做有效的勾连。一方面呈现出现代媒体是如何形塑和想象社会主义城市这一复杂过程,一方面使“真实的上海”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并勾勒其在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中的暧昧位置。将上海作为研究中国现代性经验的突破口,在历史叙述脉络中重新凸现社会主义城市经验的重要意义。十七年中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现代性经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的研究必须注意到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集体经验在历史叙述中落座的迫切性。过去的历史叙述,在时间的纬度上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的上海历史屏蔽于无形,出现了历史上的空白地带,这种逻辑的背后抹煞了其他想象的可能性。从那个昔日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到今天的“东方明珠”的上海历史脉络里存在着另外的一种可能性——即社会主义城市的想象空间。 上海代表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鲜活的改造资本主义都市结构、营造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的全面努力;更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和体验都市日常生活的“话语”,重新规范了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实践。进一步分析上海五六十年代中社会主义对城市重新规划的背后的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力量,剖析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与殖民空间的疏离、冲突和并置,以此为起点对“后毛泽东时代”做出新的反思。今天我们得以从新考量关于上海城市记忆的反身之地正在于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