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哲学基本问题到哲学党性——基于列宁哲学党性理论的历史研究
【6h】

从哲学基本问题到哲学党性——基于列宁哲学党性理论的历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 哲学党性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内涵

(一) 恩格斯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 列宁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继承与发展

二、 如何正确理解哲学党性问题

(一) 哲学存在党性的主客观原因

(二) 正确理解哲学党性内在的二重关系

三、 历史上在对待哲学党性问题上的简单化做法及教训

(一)前苏联在处理哲学党性问题上的简单化做法总结

(二)建国后我国在处理哲学党性问题上的简单化做法总结

(三)历史上在处理哲学党性问题上的教训总结及原因分析

四、 新时期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必要性及方法论原则

(一)正确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必要性

(二)如何正确贯彻哲学党性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哲学党性理论的形成,在历史上是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早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就把哲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二者何为第一性以及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前者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划分,后者则关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后来,列宁在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分法,驳斥了诸如折衷主义等超党性的哲学。同时,列宁指出,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又有其内在的阶级指向性,并用“哲学党性”这一概念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并没有否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它所超越的只是旧唯物主义的“旧”的一面,而不是唯物主义的一面。而且鲜明地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为价值依归。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更多的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政治的问题,而且这种矛盾的存在也是由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就哲学内在的阶级倾向性而言,更多的也不是哲学家本身主观的政治立场所为,而是历史本身发展的有限性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的狭隘性使然。诚然,中国和前苏联在历史上对待哲学党性存在过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和处理现象,因之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酿成了诸多灾难。作为历史的教训,后人必须认真吸取。但必须理性地评析历史,分析教训背后的理论根源和历史背景,以供今人更好地理解哲学党性理论本身。而不是简单地把因为对哲学党性理论的简单化理解所造成的历史责任归罪于哲学党性理论本身,并一抛了之。 探讨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澄清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如何驾驭和引领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党性,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善于坚持,而要做到“善于坚持”,一则离不开对哲学党性理论正本清源和对历史教训的分析批判,二则也要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和当今的时代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