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都市民俗学视野下的上海民俗戏曲研究
【6h】

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都市民俗学视野下的上海民俗戏曲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论文将文艺民俗学作为理论基础,在都市民俗学的视野之下,通过特定时期上海民俗戏曲在上海都市民俗生态中的生成、发展和繁荣,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分析阐述20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民俗戏曲达到鼎盛的原因,为今天的民俗戏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论文首先通过“民俗戏曲”概念的界定,将“中国传统戏剧”意义上的戏剧和中国曲艺两大类同时纳入研究对象,并借由这一概念强调了两者与民俗的特定联系以及天生所具有的“民俗”的内涵。这一概念的产生,为民俗戏曲和上海都市民俗生态的相关研究做了铺挚。
   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整篇论文阐述的基础。第一章绪论首先论述了把民俗戏曲作为研究对象以及把恢复和构建上海都市民俗生态作为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的原因。文章指出从文艺民俗学的专业角度来说,研究民俗和文艺的相互影响,探索民俗学关照之下的文艺发展之路,是一个必要的命题。同时在民俗的视野下进行文艺研究既扩大了研究的范围,也拓宽了研究的角度。另一方面,戏曲所面临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正是传统文艺所面临的困境。如果能充分认识到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民俗戏曲和文艺的生存的重要性,并通过现实都市民俗生态语境中,一定传统民俗生态的恢复和构建,来保护民俗戏曲以及文艺的生存发展空间,那么也就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因此这正是本论文选题的意义所在。
   第二章则是贯穿整篇论文思想的理论基础。说明了文艺民俗学和都市民俗学在上海民俗戏曲研究中独特的研究角度和应用。同时特别提出了“都市民俗生态的文艺指向”和“地域民俗差”两大概念,前者是联结起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研究的内在纽带,它是都市民俗生态所具有的特性之一;后者则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在整个生态空间中的多重民俗结构。尤其是心意情感上的地域民俗差,强调在同一生活空间中存在着的精神需求和归属感上的明显差异。论文强调了都市民俗学视野对于民俗戏曲在都市场景下的研究如对城市特质、城乡差异和都市化过程的把握上的独特优势。
   在此基础之上,论文的第三章到第五章试图从都市民俗生态的角度来理解上海民俗戏曲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上海民俗戏曲在上海都市民俗生态下生成、发展和繁荣的过程及原因,并将上述三阶段概括为都市民俗生态孕育了民俗戏曲的真正的形成和定型、对民俗戏曲的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促成了民俗戏曲的繁荣兴盛的发展历程。论文首先在第三章中从共性出发,分析上海民俗戏曲在都市民俗生态中整合和认同的具体表现,证明它们在新的都市生活场景中发生改变的必然性。在第四章通过具体分析进入上海的各种剧种和曲种的变化,包括它们各自如何以“新生”、“演绎”和“变形”的方式来适应新的都市空间并和都市民俗生活发生一定形式的关联,以此来表明上海都市民俗生态对上海民俗戏曲生存的重大影响。第五章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民俗戏曲的面貌作为资料背景,阐述民俗戏曲繁荣的原因,强化了都市民俗生态“立体”“和谐“”稳定”的理念及其重要性。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以“生活相”为基础,通过对日常生活种种现象以及细枝末节进行梳理、整理和归纳的方法,描绘出都市民俗生态的整体场景。
   论文的第六章,关注到了研究的现实意义,将目光转向今天的上海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今后的发展。通过民俗戏曲新民俗生态环境的培养和对民俗戏曲新受众体的探讨,也通过现实中的新现象,提出了问题和设想。论文总结第三章到第五章给予我们的启示,指出如何在既保持传统、又不背离现实民俗生态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对民俗戏曲进行合理的重塑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