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我调节学习中成就目标的动机效应研究
【6h】

自我调节学习中成就目标的动机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成就目标是成就动机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研究者结合自我调节学习模型,在学业情境中就成就目标的概念、类型和作用机制展开了大量探讨。然而,四分法成就目标提出后,其效应仍存在争议,甚至存在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同时自我调节学习研究中过于强调成就目标对认知的影响,成就目标对动机/情感的影响还缺乏应有的整合和梳理。本文围绕自我调节学习中成就目标的一般研究思路,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有系统地对四分法成就目标的动机效应,以及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成就目标的动机/情感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系统地回顾了成就目标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机制。随后结合自我调节学习模型中成就目标的一般研究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就不足部分提出本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在学业情境中围绕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问实验设计,考察四分法成就目标对推理任务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先后完成两个同样难度的推理任务中,掌握趋近目标对成绩起促进作用,掌握避免目标对成绩起消极作用,表现趋近/避免目标成绩影响不显著;在成绩增益上,组间差异显著,相比其他三种目标,掌握避免目标在成绩增益上低于其他各组。研究二采用3(目标组别:掌握趋近/表现趋近/无目标)×2(反馈方式:确定/不确定)被试间设计,考察了不确定的问题解决情境中成就目标对推理任务成绩和自由选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推理任务成绩上,目标组别与反馈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确定情境下,掌握趋近目标、表现趋近目标和无目标成绩差异不显著。在不确定情境下,掌握趋近目标的成绩显著高于表现趋近目标和无目标的成绩;掌握趋近目标在不确定情境下的成绩高于确定情境的成绩。在自由选择活动上,成就目标组别和反馈方式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但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被试中,不确定情境下,表现趋近目标组和无目标组的自由选择时间高于掌握趋近目标组,同时也高于确定情境下的表现趋近目标组和无目标组。在不确定情境下,掌握趋近目标组的女性被试的练习时间显著地高于男性被试。研究三进一步延续了研究二的问题,考察了实际情境中社会比较对成就目标与认知策略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和四种成就目标显著正相关,也与认知策略和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其中,社会比较在表现趋近目标与浅层加工策略之间起调节作用,在表现趋近目标和自我效能感上起中介作用;掌握避免目标在高社会比较下也会采用深层加工策略。研究四考察了四分法成就目标、任务价值和兴趣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结果,成就目标经历了不同的中间过程。主要体现在,掌握趋近目标经由任务价值对个人长期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影响,也会通过努力调节策略经由任务价值对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影响;努力调节策略和边缘学习兴趣分别对表现趋紧目标和掌握趋近目标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起中介和调节作用。表现避免目标对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具有直接的负效应,掌握避免目标对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研究五进一步表明,四分法成就目标比三分法成就目标更为合理地预测了学业情绪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其中倦怠、无助、焦虑和希望情绪分别在成就目标与大学生求知动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第三部分为总讨论。在本研究基础上,针对研究中得到的一些结论进行深入探讨,如四分法成就目标的动机效应,如何看待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的争议及解释,成就目标与情绪和动机发生过程的整合思路等,并分析了对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第四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不足和展望。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四分法成就目标主效应的考察,直接论证了进行四分法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在同一实验情境中考察了成就目标在任务作业水平和活动动机之间的差异;在四分法框架下对自我调节学习中动机、情绪等变量的梳理和整合,并采用多种方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等。最后,就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