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课程开发——如何更益于学生自主学习
【6h】

网络课程开发——如何更益于学生自主学习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二、网络课程及文中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网络课程

(三)课程开发

(四)自主学习

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础和原则

(一)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2.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理论

3.认知弹性理论

4.杜威的教育理论

5.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二)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开发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交互性原则

3.协作性原则

4.个性化原则

5.情景性原则

四、目前网络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二)目前网络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五、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开发设计

(一)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开发设计

1.利用概念图和概念矩阵进行网络课程内容设计

2.利用“十字交叉型”立体网状结构对网络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3.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根据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设计网络课程

4.根据任务驱动理论,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网络课程

5.以情境为核心,设计网络课程内容

(二)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功能模块开发设计

1.教学系统

2.答疑系统

3.评价测试系统

4.协作交流系统

5.学习系统

(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开发设计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评价过程的实时性

3.评价结果的补救性

4.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信息、网络和通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逐步将人们带入以知识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传统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需求,而此时网络教育的出现为实现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契机,而网络教育的发展,其核心是网络课程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网络课程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是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另一条是从实践上也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来具体实施网络课程。相对实践操作而言,理论研究就显得比较滞后,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现有的网络课程虽然在扩大教育规模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因此,本文基于目前网络课程发展的现状,试图从理论层面上,以设计的视角来探讨如何开发出更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 本文以我国部分高校的网络课程作为研究实体,通过观察、个案分析、访谈以及学生问卷调查,明确了网络课程发展的整体优势,同时也明晰了目前网络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我们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特征,提出优质的网络课程应是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即网络课程应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来设计,力图适应不同特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 文章根据自主学习的特征和网络教育的特性,提出了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自主性、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据此,文章首先对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描述,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开发设计理论基础应包括五个方面: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弹性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原则,即发展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及情景性原则。并将理论基础与开发原则统一于课程内容之中,使用自主化的设计思想,对网络环境下的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于内容设计、模块结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评价设计三个方面的理论构想。 对于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在遵循课程开发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原则的前提下,借用概念图对知识体系的表征方法,提出了以概念图和概念矩阵来表示网络课程不同知识内容之间关系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内容的要求。同时,利用“十字交叉型”、“模块化”、“问题中心”、“情景核心”等方法对网络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力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根据发展性以及协作性等原则,将模块结构引入到网络课程设计中,并且对不同的模块结构进行了阐述,说明其各自功能,并将各部分功能统一于同一系统中,构建出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的模块结构。 在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学习评价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实时性、评价结果的补救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充分体现出评价为学生服务,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