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新型生长抑素类似物与阿片受体结合作用探讨
【6h】

两种新型生长抑素类似物与阿片受体结合作用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SOMas与阿片受体结合实验

实验一三种表达了阿片受体的细胞,CHO-μ、CHO-κ、CHO-δ的培养

1材料和方法

实验二含阿片受体膜蛋白制备及浓度测定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实验三受体饱和实验

1材料和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实验四SOMas与δ受体结合受体竞争实验

一、SOMa-arg与SOMa-lys质谱检测(MALDI-TOF)

二 、SOMas与δ受体结合受体竞争实验

实验五SOMas与μ受体结合受体竞争实验

2实验结果

3讨论

实验六SOMas与κ受体结合受体竞争实验

2实验结果

3讨论

SOMa-arg、SOMa-1ys对三种阿片受体结合力的的比较

第二部分放射性自显影术研究体内配体受体结合实验

1材料和方法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转录因子参与药物成瘾的分子机制

展开▼

摘要

阿片滥用是当前全世界麻醉品滥用的主要问题之一。阿片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强,戒断症状严重,戒断后复吸率极高,流行地区广泛的特点,因此一旦成瘾将不仅严重地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导致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又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犯罪,影响劳动生产和社会安全。防止滥用成瘾以及对依赖者及时戒除、促进康复,也一直是全球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早日解决这一困扰医学界多年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多种吗啡受体的发现,吗啡激动剂和拮抗剂的问世,阿片类药物依赖性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的三种戒毒治疗方法,包括自然戒断法、药物脱毒治疗及非药物戒断法。然而这三种方法均存在着严重的缺点,比如,进行自然戒断治疗时,患者的戒断症状严重,痛苦大;药物替代治疗,存在着新药成瘾的可能:中医治疗的周期太长。因此其临床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寻找一种新的有效而又不产生依赖性的治疗药物就成了摆在医学界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我们实验室通过对SOMa进行结构改造重构,得到了10余种新的SOMa。动物实验发现,有3种SOMa可以降低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减轻甚至阻断大鼠吗啡依赖形成,且起效迅速,作用专一,因此有望用于治疗阿片依赖无痛苦戒断或预防阿片依赖的形成。在本实验中,我们进一步在细胞受体水平上对其中的两种生长抑素类似物(SOMas),SOMa-arg与SOMa-lys,进行研究,以了解SOMas用于阿片依赖治疗的作用机制。 实验第一部分采用体外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方法,考察SOMas与μ、δ、κ三种阿片受体的结合能力。通过培养稳定表达单一阿片受体亚型的CHO细胞系,提取膜蛋白,经过蛋白定量后,将SOMa与已知的3H标记的药物-3H-Dip,置于同一反应体系,考察SOMas对3H-Dip与阿片受体结合的抑制,从而间接的了解SOMas与μ、δ、κ三种阿片受体的结合能力。实验中发现(1)SOMa-arg主要与μ、δ-受体结合,与κ-受体亲和力弱,IC50分别为9.620±4.912nmol/l,8.97±0.781nmol/1,231.13±78.07nmol/1;(2)SOMa-lys主要与μ、δ-受体结合,与κ-受体亲和力低,IC50分别为1.450±O.587nmol/1,0.07±0.046nmol/1,133.12±16.62nmol/1;(3)SOMa-arg、SOMa-lys与μ-受体的亲和力与Mor及NLX相近,与δ-受体的亲和力强于Mor、NLX;(4)SOMa-arg与κ-受体亲和力弱于Mor及NLX;(5)SOMa-lys与κ-受体的亲和力强于Mor,弱于NLX。 本实验的第二部分采用放射性自显影术研究体内配体受体结合实验,以考察SOMas在小鼠脑内的作用位点。通过对小鼠尾静脉或腹腔注射125I标记的SOMas,灌注取脑,制做冰冻切片,经自显影制备后,经适时曝光,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未在脑部切片中发现特异性的银颗粒分布。 在体外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实验中,说明SOMa-lys及SOMa-arg均能与阿片受体的μ、δ、κ三种亚型结合。而在放射性自显影术研究体内配体受体结合实验时,未发现SOMa-lys及SOMa-arg在脑内的分布。同时结合在动物实验中得到的结论(1)SOMas连续使用21d后,经纳洛酮催促戒断试验,受试大鼠未出现躯体依赖的表现(2)SOMas能够明显抑制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且提前使用后,对大鼠用相同剂量、方法造吗啡依赖模型,再经纳洛酮催促戒断,可见戒断症状明显减轻,提示SOMa-arg,SOMa-lys虽能与阿片受体结合,但可能并非阿片受体激动剂也非阿片受体拮抗剂。 SOMa-arg、SOMa-lys与阿片受体结合后,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进一步的发挥作用,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