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结构与政党制度:印度独大型政党制度的演变
【6h】

社会结构与政党制度:印度独大型政党制度的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独大型政党制度:印度的现实与价值

(一)独大型政党制度

(二)印度的个案

二、印度政党制度研究的现状

三、理论视角:分裂结构与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研究的两种主要途径

(二)研究视角:分裂结构、选民联盟与政党制度

第一章社会结构与政党制度:印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印度的社会结构

一、宗教分裂

二、种姓分裂

三、阶级和阶层分裂

四、地区种族——文化分裂

五、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二节印度政党制度的演变

一、印度式民主形成的原因

二、印度政党制度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独大型政党制度的兴衰

第一节独大型政党制度的形成

一、国大党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国大党体制形成的现实基础

三、国大党体制的特征

第二节独大型政党制度的衰落

一、国大党一党独大地位的衰落

二、国大党体制衰落的现实原因

第三节分裂结构与独大型政党制度的困境

一、国大党的社会基础

二、结构变迁与独大型政党制度的衰落

第三章社会结构与联邦政党结构的演变

第一节印度教社会与政治认同:印度人民党的崛起

一、印度人民党的历史发展

二、意识形态、政策及其限度

三、合作、联盟与妥协:印度人民党崛起的现实原因

第二节中间势力与整合失败

一、人民党的历史发展

二、中间势力的回潮

三、中间势力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权力:对挑战者的分析

一、印度教民族主义

二、“印度教认同”下的政党结构变迁

第四章社会结构与地方政党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结构与地方政党的形成

一、利益分化与地方政党的发展

二、地方政党的类型

第二节地方主义与地方政党政治

一、地方政党的政策取向

二、地方政党与地方政党结构

第三节“悬浮议会”下的地方政党

第五章社会结构与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

第一节90年代的社会分裂与政党支持

一、国大党的选民模式

二、印度人民党的扩张

三、当前分裂结构下的投票模式

第二节少数派政党的稳定内阁:对联合政府的解释

一、“理性行动”的执政同盟

二、分裂的印度教社会

第三节独大型政党制度终结后的走向

一、两大党制的多党竞争模式

二、稳定与动荡:印度政党制度演变的政治学分析

结论:独大型政党制度演变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作为多党制的一种特殊形式,独大型政党制度一直是比较政党研究的重点。发生在实行独大型政党制度的国家政党结构的变化为政党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空间。 在印度,独立以来所形成的国大党的一党独大体制长期被看作有助于实现多元分裂结构之间的妥协和整合,一定程度上是印度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体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90年代以后,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崩溃。政党竞争的多元化和地方化并没有使得后国大党时代的印度政治走向分裂。在经历了政党联盟的分化组合和短暂的政治动荡后,印度的政党制度正在朝着稳定的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格局发展。本文以印度政党制度演变的过程为分析对象,考察不同阶段社会结构对政党竞争的影响,从而揭示社会结构之间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本文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政党制度研究的两种方法一制度分析方法和社会分析方法,针对印度政党制度的特点,本文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方面。通过对印度社会的分裂结构进行客观的考察,阐述这些分裂结构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即政党总是代表一定的社会结构,是特定的社会结构在政治上的反应。在独立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印度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政党制度也从国大党一党独大的体制转向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格局。 第二章以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的演变过程为分析对象,探讨分裂社会一党独大体制的困境。在独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国大党得益于其在独立运动中的历史传统和兼容并包的路线,建立起了独大型的政党制度。到80年代末期,独大型政党制度最终崩溃。国大党衰落的原因有它自身组织建设的失败、协商一致传统的破坏、有效性的缺失。更主要的原因则存在于印度的社会分裂结构。国大党是作为一个主要植根于地方的,而非全国的分裂结构的政党出现的。它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邦表现都不一样:某些种姓、阶级和种族群体在一个邦是国大党的支持者(如在北方邦),而在另一个邦则支持国大党的反对党(如在喀拉拉邦)。这些次级的分裂结构并没有扩展到全国范围,国大党是在最初的独立运动和独立初期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利用它的象征地位和组织联系克服了这种困难,而反对党则没有这种资源。到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政治发展,政治动员及参与的方式和结果发生变化。印度的社会分裂结构不是趋向于整合而是在政治上更加极化,基于分裂结构的认同越来越成为政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图通过走全方位路线的国大党无法同时讨好来自左右两边的支持者,维持其统治地位。 第三章主要从印度人民党的崛起和人民党的短暂历史,分析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衰落过程中联邦政党结构的变化。从8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教社会兴起了一股复兴印度教的浪潮。由于国大党在世俗主义路线上的退却,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活动逐渐获得主流政治认同而取得合法性。作为对这种社会心理变化的结果,印度社会形成了一种以“印度教认同”为特征的思想浪潮。印度人民党奉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正是对80年代印度社会思潮变化的反应。在独立后的四十年中,国大党政府没有把印度从一个落后的、宗教对立的国家转向一个真正的发达的、世俗主义的国家。它也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建设,宗教、种姓、民族的冲突使得形式上统一的印度社会实际上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基于古老传统和本土特征的印度教民族主义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印度人民党兴起的最主要原因在于80年代印度社会所发生结构变化。无论是人民党、共产党,还是其它的像人民党这样的中间偏左的政党,对印度问题的解决没有离开国大党的民族主义道路,它们最终不可避免地要跟着国大党走,却无法成为国大党的替代力量。印度人民党依靠其特殊的意识形态成为成为一党独大体制衰落后国大党的主要竞争者。 第四章主要探讨地方政党发展对印度独大型政党制度演变的影响。地方政党的形成与发展与独立以来社会经济的利益分化和结构变化相关。在“绿色革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