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新经济地理学透视
【6h】

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新经济地理学透视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引言

1.2文献

1.2.1地区差异的理论解释

1.2.2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差异的解释

1.3问题的提出

1.4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5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2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式

2.1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差异理论模式

2.1.1刘易斯和费-拉尼斯的二元结构发展模型

2.1.2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2.2新古典框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异

2.2.1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劳动力流动

2.2.2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劳动力流动

2.3报酬递增理论框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异

2.3.1循环累积因果论

2.3.2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2.3.3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式

3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差距

3.1中国的城乡差异

3.2中国的区域差异

3.2.1沿海-内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3.2.2沿海与内地收入差距的变动

3.3中国的劳动力流动

3.3.1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动态特征

3.4中国制造业的地区集聚

3.4.1中国制造业的区位变迁(1986-2001)

3.4.2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东部集聚

4劳动力有限流动下的区域与城乡差异模型

4.1基本模型

4.2问题的仿真分析

5总结与展望

5.1内容总结与政策建议

5.2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每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和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的集聚,表面上,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的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但通过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劳动力工资的回流,沿海与内地的总体实际人均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缩小。针对这个现象,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通过探讨产业集聚机理的基础上,应用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所带来的效应。通过对模型进行仿真,我们发现,如果考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摩擦时,随着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率的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地区间的总体发展差距均可能会出现增大的趋势,而这种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却对中国区域间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起着一定的均衡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