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从艺术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
【6h】

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从艺术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

代理获取

摘要

德国20世纪文艺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思想独特,才华卓著,因文风晦涩而优美吸引着当代不同学术领域里的读者。本雅明以其敏锐的诗性思维和颇具文学色彩的哲学话语,对西方传统的“灵韵”艺术在发生“裂变”后开始走向费解的现代艺术,进而发展为复制技术下的大众文化的转型,作出了一个理论家应有的回应和描述。他的许多原创性的概念,如“灵韵”、“震惊”、“寓言”、“复制”、“技巧”等,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给西方文化理论和美学界带来了许多震惊。本文以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几个核心概念来建构全文,主要抓住本雅明的“艺术裂变”的转型理论和大众接受理论展开论证,并结合西方艺术与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来考察、分析、旁证和阐释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和文化美学思想。
   第一章围绕本雅明的“灵韵”概念的特征,如“灵韵”艺术的膜拜价值、神秘感、独一无二性及其距离感来展开全文,主要结合早期的史前艺术与宗教礼仪、“灵韵”与古典美学的和谐、整一、完美的诗意境界、“灵韵”的神秘感与天才创造的“灵感说”等之间的关系来论证,旨在揭示本雅明所谓的“灵韵”艺术大概与古典美学时代的和谐氛围的诗意境界的吻合一致。而且这种传统的艺术所具有的神圣感、本真性、距离感发展到最后,日益远离了大众接受,不得不走向凋零和消逝,被反和谐的现代艺术所代替,所以出现了本雅明所谓的艺术的“裂变”时代。
   第二章根据本雅明对德国哀悼剧的“寓言”特征和现代艺术形式的变革的评价,来结合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对古典和谐规范的反拨,阐明本雅明对现代艺术的反完美、反整一性、追求“碎片化”的结构,以及制造震惊效果的肯定,主要源于现代艺术本身以扭曲形式来对抗异化现实,具有“破坏”性格和“爆破”因素的革命功能。从而揭示了本雅明接受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革命论影响之深刻,以及与他想通过艺术形式的变革来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救赎企图。
   第三章论及本雅明对复制技术和大众文化的观点。通过分析本雅明关于技术、艺术技巧、文学质量、艺术生产力的论证,来阐明他不仅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而且将艺术技巧看作是一种艺术生产力的观点,无疑是对艺术自律性和作家主体性的一种捍卫。只有分析本雅明的电影理论和对大众文化的立场,才能了解他的大众接受理论中的民主立场和对复制技术下的艺术的政治潜能的诉求。不可忽视的是,本雅明对技术和大众文化的态度,引出了许多分歧性的争议,既表明了他肯定技术发展的合理性预见,同时也为学术理论界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思路和启示,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界和批评界也有不少借鉴意义。
   第四章阐释本雅明的诗学政治和救赎美学。分析本雅明的犹太血统出身、弥赛亚的救世主义的信仰对其放弃单纯精神层面的“抽象理论”研究,而转向尘世关注的现实情怀的深度影响。本雅明以弥赛亚主义的神学思考方式来确立自己的认识论模式、诗学批评和神学美学,体现了一种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思考和写作方式,传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批判精神,其神学美学的救赎企图和政治诉求十分明显。
   当然,本雅明的文化艺术批评理论和救赎美学思想并非完美无缺,比如,他对“灵韵”消逝的态度所显出的文人对传统的依恋和矛盾心理,他对技术复制和大众文化的过度自信而忽视其负面影响,以及他想用神学美学和诗学政治来实现其乌托邦式的救赎理想,都致使他的思想迷离复杂,文风晦涩难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